(注:本文获安徽省2007年度全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摘要: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体质调查表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体质连续二十年下降,这是一条让人震惊的消息!曾几何时,我们被人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竞技体育也是如此,可在祖国蒸蒸日上的同时,我们的青少年体质却在出现下降,经专家的分析,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对于直接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学校体育教学,却没有很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过分强调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淡化了对运动技能的教与学:过分强调安全因素,消极对待课堂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快乐,教学过程虚张声势,重表而轻质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不能切中要害,不能起到通过评价促发展的作用等。这些偏离现象的出现是与我们新课标精神要求相悖离的,长此以往,它将会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到国家安全!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偏离
1、前言
中国教育部于2007年8月19日向外界发布:最近的全国青少年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八成三。调查(惊人)显示:最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教育部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02年与2000年相比,最能体现学生身体素质的速度、爆发力、力量三项素质继续出现下滑,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看到这些权威部门的一条条发布,尤如一枚枚钉子钉入了我的肌肤。作为一名以体育教学为职业的体育教师,我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清初名臣于成龙曾告诫河工:“偶尔天灾堤溃,河道河工或可辩之,可河水年年泛滥成灾,尔等河道河工终难辞其咎!”根据教育部专家分析,我国的青少年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的持续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直接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我想我们也应难辞其咎!
通过对近几年课堂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及参加公开教学活动后评课的思考,我认为现在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缺乏足够的理解。实际体育教学和课研评比中存在一些与新课标精神相悖离的现象,多数体育课堂教学已不在新课标要求的正确轨道上。笔者大胆认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如下几种偏离现象,并尝试着对此进行教学反思和可预见的危害分析,供广大同仁及社会有识之士参考,不足之处谨盼赐教。
2、几种偏离现象
2.1偏离现象一:过分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淡化了对运动技能的教与学。
2.1.1旧的体育教学模式确实存在“单纯的运动技能教学”、“为了教学而教学”及教学内容的竞技化问题。于是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几个领域目标,倡导在新课改中进行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然而不少的体育工作者就认为新课标淡化了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要求,一味从迎合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游戏代替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代替了运动技能教学,主观上出现了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
2.1.2教学反思:新课改中的目标体系是围绕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其中对运动技能是这样解释的:“不再以纯技能教学为主,降低技能要求,”但并不是对技能教学不作要求。过去的体育教学内容确实存在“繁、难、偏、杂”及“竞技化”现象,不尊重大众化体育的现实需要和内在发展规律,部分运动技能教学确实无效无味,对终身体育运动没有什么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运动技能教学,北师大毛振明教授是这样解释新课标对运动技能教学要求的:“新课程上提出的新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如果体育课堂教学上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学生将通过什么途径去学会这种运动技能呢?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上学会的运动技能,就可以借此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我们说运动技能的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其他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都是依托在运动技能教学这个载体上。试想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生物刺激,又怎么去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呢;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和伴随其中的成功感,又怎么去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教育性因素,又依托什么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集体融入,又怎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
2.1.3危害分析:在一次全市大组的体育观摩教学中,课堂上学生从头到尾都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着,教师的组织得当有序,什么小组合作,开图自学,探究学习,自我展示等教学形式样样都有,下课时笔者寻问学生,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技能?学生都诧异地摇摇头说:“不知道”。我想学生的回答如果给那位上课的老师听到 ,不知是何滋味?眼下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现象不是偶然出现,它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模式。如果让这种看似热闹而又没有任何运动技能教学的课堂模式继续下去,那我们的学生就很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每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的要求。没有了进行运动的运动技能,学生就不能更好地选择运动项目,不能更好地参与到运动中去,也不能更有效地在运动中同他人进行合作,身体素质的下降也将会继续,终身体育也将会是纸上谈兵。作为体育教师,如果长期不用示范、讲解、辅助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我想他的学业也会慢慢地荒废,实际体育教学中已经出现教师一节课不做任何技能示范,更不会思考用辅助教学。过去中国乒乓球队有一段劝业的名言:一天不练球自己知道,一个星期不练球对手知道,一个月不练球连观众都会知道。我们的体育教师应明白其中的道理。
2.2偏离现象二:过分强调安全因素,消极对待课堂体育教学。
2.2.1当前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这体现出我们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然而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不少的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因害怕在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出现伤害事故而消极对待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比如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些有一定危险和难度的运动技能项目,如体操科目中的单杠、双杠、跳马、跳山羊、爬杆、爬肋木,田径科目中的俯卧式及背越式跳高、三级跳远、跨栏、铅球、铁饼等项目几乎已经从体育课堂教学中绝迹。体育课堂多是学生凭兴趣爱好而各取所需的“放羊式”的松散教学模式。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也多是走走形式而已,没有多少实质的内容。
2.2.2教学反思:2006年11月在江苏无锡举办的全国中学体育展示课上,国内知名的体育课改专家对体育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解读,总的要求是体育课要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积极和不断的探索,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通过合理运动负荷对身体的良性刺激,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效果。具有一定难度甚至是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项目是我们体育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害怕出现伤害事故,体育教师畏难不前,人为地减去许多有相当锻炼价值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几乎都转向了学生较感兴趣的足、篮、羽、乒等球类项目上,造成了场地和器材的严重失衡现象,一边是部分场地和器材闲置不用,另一边是场地人满为患,器材严重短缺,教师们无法正常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于是彼此心照不宣地做起了“牧羊人”,教师、学生、学校均“平安无事”。
经过校医的统计表明,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伤害事故以擦伤、扭伤、关节脱臼、骨折、轻微脑震荡等居多,个别学生因个别教师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出现的大脑或脊椎 严重损伤甚至死亡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是很少出现的。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出发,笔者坚持认为,些许的擦伤、扭伤甚至是骨折脱臼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更不能上岗上线,只要出现伤害事故就全盘否定一堂体育课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对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不断完善学校的安全措施,如果简单地视伤害事故如猛虎,多少有因噎废食之嫌。无论是从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求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出发,我们都应该鼓励我们的体育教师放下包袱,在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和保护帮助到位的前提下,大胆地采用更多的有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奥运冠军的摇篮——莫斯科中央陆军学院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没有人愿意受伤,也没有人能避开伤害,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真正让你成长的,正是那些伤痕累累的岁月。”
2.2.3危害分析:教育部的监测报告及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害怕出现伤害事故而随意增减教学项目的避重就轻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将我国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三个字。“硬”即是关节硬,“软”即是肌肉软,“笨”即是因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关节硬、肌肉软、动作不协调是体育运动中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内在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又是严重缺乏体育锻炼的结果。于是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校及体育老师因害怕学生受伤而避重就轻,纷纷拿起哨子做“牧羊人”,这就造成学生肌体缺乏必要的刺激和锻炼,而学生的关节、肌肉、骨骼缺乏必要的锻炼又会造成学生们在偶然的体育运动中更容易受伤,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3偏离现象三: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快乐体验,教学方法与手段虚张声势,重表而轻质现象严重。
2.3.1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训练式、注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是一种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育为主的过程,按部就班,过于专业化。这种方法置学生于被动、从属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这样解释新课标对运动量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从来没有说不要运动量。标准反对的是对运动量提出统一的要求。”可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快乐,不重视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运动负荷的合理设计,上体育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开图自学,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动不动就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甚至于一堂课使用五~六十个篮球,一人上课多人“助教帮忙”。这种看似很热闹,学生也很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其实存在严重的重表而轻质现象,个别课堂演示多有哗众取宠之嫌,缺乏现实中的生命力。
2.3.2教学反思:“兴趣、快乐、成功”是新课标中倡导的一种体育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境界。快乐体育也是我们体育教师追求的一种较高的教学境界。可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体育呢?众所周知,“快乐体育”这个概念来自日本,日本将“快乐”定义为“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在日本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偶尔要求学生坚持完成一些看似力不能及的练习,如冬天在冰天雪地里穿背心、短裤跑步,夏天要求学生光脚在跑道上跑步等,然而这种思想传到我国后我们的体育教师就让它变了样。在一次中日体育交流会上,我们精心准备了几堂声势浩大的快乐体育教学课,由于我们只强调了快乐,忽视了让学生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的过程体验。所以当学生在嘻嘻哈哈中上完体育课后,日本的理论专家们很谦虚地说他们没看懂,需要回去“研究研究”!在我们现行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选取的教材本身就是以游戏性,轻松活泼性为主的内容,所以学生们很容易进入到快乐的角色里。可这种“快乐”只是表面上的心情放松,没有通过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后带来的成功体验。相反比如在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在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和强度后成功地征服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会快乐地从垫子上蹦起来,忘我地手舞足蹈,这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一次体育课上,笔者曾要求女同学攀爬过近3米高的肋木,当部分同学较顺利地爬过去之后,一名比较胆小的女同学在攀爬的过程中手脚在发抖。我在再一次向她强调动作要领并做好保护准备的前提下,让全班同学给她加油鼓劲,慢慢地在她自己的努力下,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她爬过了近3米高的肋木,顺利着地。过了一会,她向我要求再爬一次,我非常肯定地答应了她,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她很顺利地爬了过去。在这之后的一次命题作文中,这个同学详细描述了自己爬过肋木的征服过程。在文中她不只一次称自己非常快乐和骄傲,并且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让一个从前不敢站在阳台上向下看的女生有了新的自我!从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出发,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练习的次数和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从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及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出发,中长跑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和强度,决不能因为学生都讨厌这个项目而不作安排。
2.3.3危害分析: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快乐,体育教师将会失去自我,成为体育课堂上的“看客”,失去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教学内容重表而轻质,方法手段虚张声势更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离,长此以往,在我们的青少年体质继续下滑的同时,我们的所谓“师道尊严”也会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2.4偏离现象四:教学评价不能切中要害,起不到通过评价促发展的作用。
2.4.1旧的课堂教学评价把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几乎将体育课带进了运动训练的范畴,失去了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可近几年,课堂教学评价似乎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即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体育本身的功效,只求教学中学生玩得高兴,课堂气氛活跃,甚至在评价中对学生的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只字不提,是否对学生进行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也不作要求,而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伤害事故则紧抓不放,一旦出现则全盘否定。在课堂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任何评价,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尽是溢美之词。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多不能落到实处。
2.4.2教学反思:教学评价除了对一堂课、一个学生的表现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定以外,且其评定的结果又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因此正确的教学评价对我们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思想的要求下,我们既要注重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也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要尽是无劣性的表扬,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作出正确的教评,不要随意给学生不真实的信息。
2.4.3危害分析:不切实际的教学评价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不到正确引导作用,甚至于错误的评价会将我们的教学引向错误的轨道。特别是对那些面向全体老师公开演示的教学课,我们的教学评价更应该要有正确的主导思想,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体系,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将我们的课堂体育教学引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是与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不到位有相当关联的。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淡化了对运动技能的教与学;过分强调安全因素,消极对待课堂体育教学;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快乐体验,教学方法与手段虚张声势,重表而轻质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不能切中要害,起不到通过评价促发展的作用等偏离现象。这些偏离现象的出现又多是与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没有很好地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髓,曲解误读,仓猝付诸于课堂教学,而我们的教学评价又不能及时跟上,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致使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不能更有效地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制止我们的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颓势。
3.2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从本文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2.1切实做好广大体育教师的新课程标准的岗前培训工作,必要时可对部分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上岗测试。
3.2.2多聘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在各地进行新课标和优质课的讲解和示范,尽快将我们的体育教学引入到正确轨道上来。
3.2.3尽快完善体育课的评价体系,让教学评价更好地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3.2.4从民族兴亡的角度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4、参考文献:
4.1《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 毛振明教授等著
4.2《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 王丽明著
4.3《从学生的视角谈运动负荷》 徐在从 刘兵著
4.4《利用新课标思想结合传统教学的精髓进行体育教学》 高乃华著
4.5《真正把体育课教懂教会教乐》 毛振明教授访谈
4.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季浏教授著
4.7《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 季浏教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