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张辉】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0-02-05

(本文发表于《安徽教育科研》2009年第3期)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在我省已有若干个年头,2009年我省将迎来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个高考。在中学物理全面进入新课程的今天,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衔接将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不少高一新生入学时的物理成绩比较好,但学习高中物理却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下降,甚至最后到了学不进去的地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不仅与教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研究以及对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引导不足有关,而且与学生没有调整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一、问题形成的原因

鉴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我对高一学生有针对性地做了问卷调查。根据最后的分析结果,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适应:

1. 在进入高中前就听说高中物理难学,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2. 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差别很大,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过来;

3. 老师一讲就会,学生一听就懂,但题目一做就错;

4. 高中物理知识抽象难懂,有点不可捉摸;

5. 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仍采用初中学习的方法和模式,对问题不善于分析,而是机械记忆,从而对问题产生了曲解。

通过分析研究,我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还达不到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

人的认知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提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日益积累,人的认知能力自然会提高。而我们的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前后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就让学生由学习初中物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一下子转换成全新的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上来,这就要求学生短时间内在认知能力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首先,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学习就要有一个充分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才有灵活应用它的可能。况且针对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必须先经过审题、分析物理情景,然后建立物理模型,理清物理过程以及每一个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进而列出相应的方程,最后应用数学知识求解。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初中生(年龄在14~16岁)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生(年龄17~19岁)属于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并且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高中生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是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刚刚升入高中后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不善于推理和判断,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习惯于套公式,不会联想,特别缺乏归纳演绎的能力,而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上的不适应。

(三)初、高中物理教材跨度太大

初中物理以观察与思考、实验为主,教材在编排上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高中教材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并配有阅读、思考、练习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初中教材对物理现象一般只做定性说明,有时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而高中教材对物理现象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内容和形式上的梯度大,学生不适应。初中教材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并且对概念的严格程度不作过高的要求,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高中教材则相对抽象、复杂,并且对概念的严格程度有较高的要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初中物理的规律少,而且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做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比较简单;高中物理的规律往往涉及到多个变量,数学表达式比较复杂,还要经常用图象来描述,并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和图象中,特别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对矢量运算、数理结合、数形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很多。

从物理方法上讲,初中物理主要是围绕观察实验、深入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总结一般是从某一现象、实际生活经验中得出,直接而简单,实验方法也不复杂。高中物理较多的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客观现象等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出概念、规律。这些概念、规律不再是直接形象,有些甚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悖。

(四)学生对初、高中物理的规范性要求的变化不适应

物理学科有自己的各种规范性要求。例如计量单位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学科用语规范、解题思路规范和解题格式规范等等。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而言,“题少分多”的特点在选择题上表现的较为突出;在试题没有了大题量特点的背景下,非选择题同样体现出高分值的特点,从而使规范性与初中相比显得更为突出,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大量失分。同时,审题不认真也会造成大量失分。这就要求学生能清晰地理解物理概念并准确表达,叙述应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而且特别要注意采用习惯符号来表达。

(五)学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

从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初中老师还是高中老师,由于对初、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差异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在教学上只单纯地注重初中或高中的教学方式,而对初、高中的教学衔接的关注不足,必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转变过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高中老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另外,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使得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采用注入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淡化。为了应考,课堂上教师大量讲题,课后学生大量做题,把学习物理的过程化为“课堂听讲题,课后去做题,考试就答题”的题海模式,缺乏对物理学应有魅力的体味和认识。

(六)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初中学生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学习方法以记忆、模仿为主,而对理解和推理的要求不足;而高中学生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对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要具有相当的批判性。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仍然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而对高中的学习方法在心理上拒绝或即使接受也较为勉强,有的学生在短期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自然就会感到高中物理难学。

(七)学生的主观努力不够,学习上存在麻痹心理

经过紧张的中考升入高中后,学生中普遍存在思想放松的现象,加上高中物理(必修1)在开始部分是直线运动和静力学内容,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也有所涉及,学生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往往容易使学生思想麻痹,从而造成一知半解。

另外,由于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对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时,要在主观上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才能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二、可能产生的后果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不能处理好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不顾学生认知能力的现况,对初学者要求过高,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有:

(一)不利于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素质教育还强调在注意全体教育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注意处理好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不顾学生认知能力的现况,不切合实际地过高要求学生,就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德,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对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拔苗助长,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学生刚升入高中,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还比较薄弱,而高中的要求又比较高,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没处理好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高中物理的要求,学习上逐渐有了欠帐,整天忙于题海之间,根本抽不出时间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感到高中物理枯燥、单调,在初中由于是优秀生而产生的优越感尽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闷、压抑,最后的结果不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还会致使这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摧残了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三)阻碍了高中研究性课程的深入开展

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根据大纲的安排,高中学生每学年要承担两个专题的研究,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获得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经过充分选题,组成课题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实施课题研究,处理结果,撰写课题报告,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而初、高中知识和教学要求差异太大,致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不适应高中紧张的生活节奏,为了能跟上高中的学习,学生就会把全部精力放在课堂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上,也就无暇顾及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了。

三、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很好地实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一)研究教材,找准教学衔接点

研究教材,找准教学的衔接点,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和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初中教师在教授初中物理的同时,深入研究高中物理教材,理解和体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指导思想,还要求高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初、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差别和内在联系,找准教学衔接点,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引导,设计最近发展区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由初中物理的学习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

(二)注重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教给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调整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强化,使之养成习惯。如初中物理中密度公式 ,应用时仅是物理量之间的变换,已知两个物理量,可以求出第三个,且三者是标量关系。而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 ,也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三者是矢量关系,在应用时公式中的 指合外力,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是研究对象的质量,要掌握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也要掌握方法; 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列方程时还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统一,有时为了使求解简化还需要将加速度分解或将某些力分解等等。

(三)在高一阶段应放慢进度,降低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最重要、最困难、也是整个物理中最基础的部分在高一,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对高中学习上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是高一的力学部分较抽象。如果高一物理基础没打好,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没形成,就会直接影响高二、高三的学习。因为高二、高三的很多知识都必须用到高一知识。为此,我认为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在高一阶段放慢进度,降低要求,打好基础,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这将为学生今后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应当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愿大家携起手来,共创物理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