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曹淑芳】有规划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境外研修报告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2-01-21

2010年国培计划

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项目

研修报告

有规划有策略地

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境外研修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曹淑芳

20118

研修背景和报告摘要

2010年底,笔者作为教育部选派赴美进行为期6个月的中小学教师境外研修的访问学者之一,在美国大陆地区的6个州以及夏威夷州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大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结合专业以及既往的教育教学研究,本人将此次的研修重点放在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学术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关注了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层教学策略问题。

本研修报告将结合实例分析美国中小学在学校教育中是如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自己在教学一线十四年的经验和体会谈谈自己在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方面的拙见。

报告的第一部分将阐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学术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并简述国内外的发展现况。

第二部分是本报告的重点,将结合实例详述美国的现状和成功的做法、我们可能借鉴的地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以此为创新思维的依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到高中毕业时,学生普遍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探究能力,甚至相当水平的研究能力。而在基础教育学生数学能力略胜一筹的中国,我们同样可以尝试在小学阶段普及科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和社会的实情,有策略地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流分层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第三部分将提供笔者设计使用的调查问卷以及其他参阅的资料。

一 中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意义……………………………………6

1中学生“学术能力”的六个方面……………………………6

2“学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系………………8

3“学术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9

二 有规划、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11

1美国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现状……………………… ……11

STEM磁石学校……………………………………………11

普通的中小学……………………………………………14

NC的Graduation Project…………………15

PISA测试……………………………… …………………22

2我国提高中学生学术能力可能采取的策略………………24

幼儿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亟需提高…………………24

小学阶段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5

初中阶段开展广泛的研究性学习………………………25

高中阶段选择性地培养更高的学术能力……………26

三 调查问卷、附录文章和参考书目………………………27

2010年12月初,在夏威夷的一所全美著名的私立学校Punahou中学,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母校,孙中山先生也曾经在这所学校就读过。这所学校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映像,其中一个画面就是,当我们走进一间12年级的物理教室时,学生和老师们正在进行气垫导轨的实验。每一个实验桌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很长的导轨,一辆模拟的机车,学生们正在运用自己的程序试图让自己的机车在导轨上悬浮滑行。

2011年5月,无意中在网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说今年上海有两位学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其中一位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对于“导电有机物”很有兴趣,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并且,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个女生除了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之外,她的这种对科学前沿动态的敏锐的触觉和研究能力体现了她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能力,为她的申请增色不少。

这让我不禁认真地思考起来,到底是什么让那些看上去在中小学教育似乎“落后”于中国同龄人的美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科研能力、创造能力就慢慢地越来越突出,大有“落后于起点,冲刺在前沿”的感觉呢?

结合这半年在美国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学校参观、考察的所见所闻,我渐渐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国的科学方法教育完成在小学,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在初中,学术能力培养于高中,大学之后,就是他们收获的季节。

相对来说,我们曾经的学校教育重知识多于重方法,新课程改革之后,科学方法的教育被充分地重视了起来。就化学学科来说,在初中阶段教会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会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些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另外,我们也大力开展科学创新大奖赛,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研究。这些举

措,让我对我们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充满了信心。如果,能够再进一步,有步骤有规划地从小学开始,就着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能力,是不是更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并对我国大学以后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都有好处呢?

一、中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意义

1中学生“学术能力”的六个方面

“学术能力”这个词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太“大”了。通常,“学术研究”和“学术能力”是做专业研究的学者或者研究人员使用的词汇。事实上,美国的SAT考试,相当于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全名是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通常就被翻译为“学术能力评估考试”。SAT的理科试卷我翻阅了不少,从中并没有体会到很浓厚的“学术”“味道”,倒是从美国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体会到了对学生潜移默化学术氛围。

肖川先生对“学术能力”的定义为[[i]]:“学术”是一种探索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作为探索的成果,“学术”(academy)指的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根据词源学的考证,在英语中最早出现“学术”(academy)一词是在1549年。这个词源自拉丁语中的“academia”一词,而“academia”的词源则是希腊语的“akadēmeia”(意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小树林——柏拉图的讲坛即设立在此小树林中)。从“学术”的英文词源学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术”从一开始就是指有系统从事探索专门学问的活动。学术能力(academic ability)即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

我认为,中学生的“学术能力”相对于肖川先生定义的,应该侧

重于以下六个方面:对社会生活以及学术前沿的敏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做出命题或假设的能力、设计研究或实验过程的能力和完成研究论文或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

肖川先生的定义是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而言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学术能力具体表现的六个方面是多少都应该具备的,可能要求的深度不同而已。例如“概念的生成与厘定”,对于中学生来说相对困难一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等到大学以后才逐渐开始的,应该跟其他的思维能力一样,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从小学开始就逐渐渗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也就是说,中学生面对的可能不是专业的学术问题,但是,同样要面对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可能已经是科学家或者人文学家已经研究过解决过的问题,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他们运用他们的“学术能力”来独立面对的课题。其过程,可能未必非常严谨;其方法,可能未必尖端、先进;其结果,可能未必完全与已有的结论相符……但是,这整个的研究过程,就是学生学术能力提高的过程。

中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转化为小论文或者同时用其他形式的成果展示出来,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长远意义的工作,也应该是中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2“学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中小学的“科学”课程、高中的理科学科中,都已经很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了。例如高中的化学教学希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ii]

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表现为以下六个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形成

结论、反思评价[iii]。这与上面所说的中学生“学术能力”的六个方面的要求有相同的部分,也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命题或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等。

相对来说,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更加侧重与科学研究的实施过程,侧重于科学方法的运用,探究的对象较为集中,多为跟所学知识关联度比较大的学科问题、社会生活小问题等等。因此,在对科学前沿的敏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结果的论文等其他形式的呈现上可能略显不够深入。

例如前面的提到的上海的一位中学生关注的“导电化合物”的例子,就足以表现出该学生对学科前沿的敏感,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学术能力与众不同之处。而这,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很难在课堂内外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恐怕需要接触一些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中才能有所涉猎。

同样,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高中毕业设计答辩中,我看到一位女生的关于脑科学的长达两年的参与当地医学院实验研究的研究笔记和研究论文,尽管这中间她自己做的成分很少,但是,从她厚厚的研究笔记和论文中,不难看出那位女生的学术能力和潜力来。

因此说,中学生的“学术能力”比“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要高。如果说“科学探究能力”是对每一位中学生都有所要求的,“学术能力”则是对每一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指导,而希望部分学生能有更为突出的发展的。

3“学术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相对于科学探究,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

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项活动。

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术能力的方法。事实上,美国很多地区的确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从小学就逐渐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只是,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相对还是比较重要的。学生要从一开始教师引导下的研究性的学习慢慢过渡到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也正是学术能力提高的过程。

另外,研究性学习更加重视研究的过程,跟探究性学习相类似,重视科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在研究的过程中应用知识,获取新的知识。学术能力则即重研究的过程,也重研究的选题、资料的获得、成果的呈现等等。也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略比研究性学习高。

二 有规划、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尽管中学生的“学术能力”的要求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但也不是一戳而就的,需要从小开始磨练童子功。美国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部分学生甚至具有相当好的学术能力,得益于小学甚至幼儿园的科学方法的启蒙,中小学的有规划的训练,形成于贯穿高中四年的“毕业设计”。这可能就是在参观了诸多的美国学校后,我这个科学教师对于美国科学教育最大的感慨之一了。

1美国学生学术能力的发展现状

John Motley Morehead STEM Academy

下图是这个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的一个科学活动手册简易的封面,在手册中,学校列出了详细的学生参加这个科学活动需要的14个步骤,包括如何选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写研究日记、做对照实验、画数据图、写小论文等等。参加对象是这个学校的所有的学生,包括幼儿园的学生,可以以班级的名义参加(幼儿园 孩子),也可以一个人名义参加。这个活动我跟踪了全部过程,并参加了最后

的颁奖仪式,收集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DSC02178这所学校的是众多的“磁石”学校中的一所,学校的名字很特别,当地人都干脆称它为“morehead”(更有头脑),并且它不自称school,而叫academy,可见学校张扬的气势和魄力。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美国一类非常有特色的学校,也代表了美国教育的一种倾向,他们认为这四个方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最重要的方向。在我离开美国的时候,听说他们教育界在讨论是否应该把“A”——“arts”“艺术”也加入到STEM中,支持者认为,艺术对人类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对者认为,现代社会,最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应该还是STEM,艺术还是不能跟前四者并论的。不论他们讨论的结果怎样,侧面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虽然非常注重他们所谓的“diversity”,但是,他们的“多样性”和“目标明确”是不矛盾的。另外,美国的中小学没有所谓的“重点”,但是有为数不少的“磁石”或者“蓝带”,这些学校是得到政府肯定的办学非常成功的,同时也得到家长追捧的学校。有趣的是,这所“Morehead”从幼儿园到8年级的公立学校,学生是择优录取的。

DSC04157 DSC04162

上面左图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做的一个关于什么样的溶质和什么浓度可以使肥皂泡泡保持的时间更长的研究的展板。展板上显示了他们实验的目的、假设、材料、过程、数据、结论等等,下面罗列了实验的材料和实验记录以及实验分析的全部过程。右图是实验project中所有小朋友的数据分析的其中一页。

这样的科学兴趣实验,我们的幼儿园也在做,有的幼儿园做得也相当的成功。我曾经参观过我省两所著名省示范幼儿园,参观过程中也观摩了科学示范课,阅读了科学活动手册和照片,我们的活动也做得有声有色,非常好地激发了年幼的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唯一缺少的就是,这些稚嫩的,却又严谨的科学的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DSC04411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该校一间五年级的科学教室。当中正在进行的是关于“你支持的新能源”的答辩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日常教学的组成部分,通常每个月会有一次这样的小型的调查研究,统统要进行“答辩”。校长助理告诉我,这些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科学课,每年的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我年级的孩子要开始进行小组研究和答辩的工作了。

我是一名省示范高中的化学教师,我们学校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很重视的,但这样参加“答辩”的机会,恐怕只有参加科技节并且进入第二轮的学生才有机会得到。

这些看上去非常有计划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活动,我姑且称之为某种形式上的“训练”,并不是只有在这类磁石学校或者特色学校才有的。我参观的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开展了这样的“训练”。

普通的公立学校[1]

DSC04742 DSC04785-1

在我的另外一篇类型研修报告的文章《千万不要“教”科学》中,我列举了一所普通公立小学三年级的一堂课学科。在这堂课上,老师重点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他们通过实验体验这些方法是如何应用的。这些孩子有板有眼地认真地从“假设”开始,一步一步地沿着科学探究的轨迹走下去,直到实验结束后分析数据、总结心得。上面右图中的女孩是华裔,她非常友好地请我拍张照片留念。三年级过去还不到一半,她的奶牛纹的实验日志本就用完一大半了。

现在我们三年级的学生的作业量已经不多了,大部分地区学生的负担的确减少了,不过,学生有限的“课堂作业”或者“家庭作业”中,是不是可以让这样的独立的思维的结果占据更多一点的比重呢?

Graduation Project北卡高中毕业设计

我在北卡的CMS(夏洛蒂麦垦堡教育局)所属的Hopewell High School驻校观察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参加了该校的高中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担任评委。搜集了全部的资料,对学生进行了访问和问卷调查,对教师评委和家长评委以及社会人员评委均进行了访问,对这项

学生评价活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的结论就是:美国高中生的“学术能力”已经就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以后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异军突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DSC08246右图是CMS学校使用的毕业设计学生手册的封面。CMS在很多年前就一直采用这种方法作为考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手段之一。这项成绩乘20%折入高中的最后的英语成绩计入学生的毕业成绩中。CMS在二十多年以前就开始这项活动,从2010年开始(即从06届高中生开始,2010年毕业)整个北卡州的所有公立高中都采纳了这个毕业设计作为评价高中英语成绩的一项,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CMS二十多年的使用验证了这个方法是成功的,有推广价值的。

DSC08260这个毕业设计是纳入英语教育体系的,但又是和其他的学科教育息息相关的。学校要给每一届学生制定一个四年计划,然后教师和学生会在计划的时间段里集中完成某一分解目标。参见下图中的时间安排表。

其中在第一年里,学生主要要对这个毕业设计有个大概的了解,联系指导者,进行选题。指导者可

以是学生任意选择的校内外的老师或者其他志愿者。很多的家长、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退休的老人都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指导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和指导者进行定期的交流之后,指导者还要给学生写反馈,并且收入学生最后毕业设计全部资料的文件夹中。选题学校没有任何的限制,学生可以选择对任何他们关心的、感兴趣的、想要深入研究的话题。2011年Hopewell高中五百毕业学生的选题的视角多到二百四十种(我个人从学生的论文提纲中统计而得),涉猎人文科技生活等等各个方面,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学生是非常善于发现我们周围很多并不起眼的小问题的,当深入研究进去,这些小问题背后,往往有很多值得思考分析的深层原因,同时,很多的即得结论是需要斟酌的,很多的设备和方法是可以改进和完善的。从我访问的学生那里得知,在最初的两年里,他们通常都是要换选题一到两次,直到找到自己能够继续深入下去的选题为止。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对周围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热情,而这些发现的眼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年主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论文主要框架的搭建以及研究初期的研究日志的书写和记录。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资料的收集工作。虽然北卡高中毕业设计学生手册上并没有说明“资料”的来源,但从评委的评价标准中,明显可以感知到,他们更倾向于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实验等等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查阅网络资源或者通过文献阅读获得的资料往往得分不高。

DSC02488-1 DSC02487-1

上图是一位女生对儿童虐待问题做出的product(作品),她落落大方地答辩,流畅的语言以及她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都得到了评委们一致的好评。最后评价时,我们三位评委中一位志愿者,退休老木工建议她说:“你可以在同学们中进行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家里有没有受过虐待,以及他们对待家庭虐待的态度。”当然,这个女生在这一项的细分中没有得到好的评价。这让我感觉到,这种实证式的资料收集过程,是严谨科学的“学术能力”的最初体现之一。

DSC02507-1 DSC02837

上图左为研究日志中所附的材料上交时间表,右图为一位学生做的调查问卷,这些也都全部收录在最后的文件夹中呈交评委,作为评分的一个环节。

第三年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反复撰写、修改论文,并着手准备自己的“作品”,就是要用除了展板、论文、答辩之外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无论从学生的选题的方向还是他们作品的表现力上,都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是不可小睽的。

DSC02762-1 DSC02438-1

上图左边是一位女生对北卡学校建筑的“类似监狱化风格”提出了异议,她的作品是自己动手做的一座校舍模型,她的文件夹中收录了她制作模型的全部过程的照片。右边是一位学生对中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关注问题进行了研究,跟踪了两位不同年龄的患者长达2年,她的作品很简单,就是这样的宣传画。

DSC03358 DSC03359

上面两张照片是一位学生用大量的考试成绩和同学、老师的文件调查对“No Child Left Behind”(布什执政期提出,现在任在继续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政策)提出了抨击,他认为这个政策使得标准化考试成绩在学生评价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使得学校学习渐渐成为一种机械的知识的重复,使学生渐渐失去创造能力。

DSC03385 DSC03391

上图左边是一位女生在两年的时间里,每周都去北卡大学的一位医学教授的实验室,和他一起对一种皮肤癌进行的研究而做的研究日志。类似的非常“专业化”的研究为也数不少。有一位男生,他让我

非常惊讶的地方有三点,一是,他的简历上明确写着他高中的GPA是5.0分,这意味着,他选的所有的课程都是AP课程,并且全部都拿到了满分。二是,他的课题是货币价值,文件夹的封面是一条晾衣绳,上面晾晒着几张不同面值的货币的照片,非常简洁而又有创意地直击问题的核心。三是,他的语言干净利落,答辩的过程中仿佛是一位经济学家在侃侃而谈。

第四年,学生主要为最后的答辩做准备了。要准备个人简历,整理文件夹,完成作品和论文,完成论文称述稿,最后,参加答辩。答辩的那天,学生们都衣着正装,隆重以待,场面看似一场非常正式的答辩或者面试。Hopewell高中的这个答辩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周时间,每位学生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完成答辩。评委将对学生三个方面,即:文件夹、作品和答辩,进行评价,每位学生都有一份四页纸的评分细则表,最后计算出总分。

DSC02645-1 DSC02647-1

这场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毕业设计”,非常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能力,让我深深地折服。

我在答辩现场访问了几个志愿者家长(做评委的),他们非常支持这样的学生评价活动,是他们认为孩子们高中学到的最优价值的技能之一。还有一些老师说,他们之所以能在大学取得好成绩,就得益

于这样的写作和研究方法的教育。美国的大学是不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的,同样,研究论文的写作问题根本就是应该在中学解决的。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问题,到了大学会应对得非常困难。

事实上,我们从上面的幼儿园和中小学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科学方法的教育美国做很早,到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这样的重量级的研究和论文以及答辩的工作,看上去仅仅是折算成英语成绩,但是,作为学生的基本的“学术能力”已经就此形成了。

不得不说,美国学生在中小学的成绩上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但在大学以后,研究方面的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跟这样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必然的关系。

其实,我们国内也有相类似的课程设置,就是研究性学习。但研究性学习不是高考要求的“必修”或者“选修”内容,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完成的,也没有一定的课程体系和完整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因此,研究性学校对所有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效果不是普遍的。

北卡州的高中毕业设计是把整个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语言教学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语言教学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还承担着贯穿研究始终的载体的重要作用,也即表现出语言在科学发展中的实用性来,并且把这种语言的功能当成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添加到学生高中毕业的评价体系当中去,并且是计入语言成绩而不是计入科学成绩当中。足以见得美国教育对中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视程度。

PISA测试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项目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策划的一项国际性学生学习质

量比较研究项目,也是当今全球最主要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项目之一。PISA对科学素养的评估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已经完成4次评估。PISA因其评估范围的广泛性、过程的科学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4次实践,PISA对科学素养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PISA2000借鉴了科学素养的米勒模型(J.Miller在1983年提出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把科学素养处理为3个维度:知识、过程和应用来进行评估。过程维度即理解并掌握相关领域的方法和过程;知识维度就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并了解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应用维度就是识别应用知识、方法的情境、领域并理解形成这些人类活动情境或领域背后的原因。其中,应用维度的内容选择主要反映未来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情况,涉及生活与健康、地球与环境、技术等3个领域,也涉及个人、社会、全球和历史等几个层次。”[[iv]]

2010年12月公布的PISA测试成绩让所有的中国人大为振奋。中国上海首次参加这个测试,就以三门课均第一的成绩名列榜首,对美国人的影响,用他们教育界权威人士的话来说,不亚于一个“斯普特尼式的警醒”。而反对者叫嚣着这种国际的比较没有说服力。在这两种声音在美国的教育界此起彼伏的时候,一些冷静的美国教师说:“Stop Worrying About Shanghai, What PISA Test Really Tells Us About American Students”在2003年的一道程序性题中,美国学生的得分为13.5%,这样的得分,我们还有必要去关心上海学生是不是能做得更好吗?[[v]]

美国在No Child Left Behind政策之后,从美国的教师评价中,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逐年下降的,学术能力也呈下降趋势。不让一个

孩子落后政策侧重于学校教育向程度低的孩子倾斜,教学评价向标准化成绩倾斜。这使得美国的中小学教学比起以前,在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上有所减弱,学生的时间花在准备各种级别的考试备考上,然而考试成绩有很不理想。2010年底,一部谈美国基础教育弊病的电影《Waiting For Superman》引起了美国人泛的关注。尽管电影中讨论的主要是inner city school,城市里缘化的城中学校,但是,反映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我很有幸在美国看到了他们在学生学术能力上下大力气的一面,其实,也还有不如人意的一面,也有一些地方,基本的课堂教学秩序都无法维持,学生辍学率非常高。我所在的CMS教育局,在全美一直是排名前十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教育局,高中生的毕业率也只有60%。美国人一方面在享受着他们成功的教育带来的好处,一方面也在品尝着他们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衡带来的哭过,他们也在呼唤教育新的改革。

2我国提高中学生学术能力可能采取的策略

通过上面列举的一些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某些方面加以改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得比美国还要好很多。我们需要有规划、有策略地从小学开始就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术能力。

幼儿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亟需提高

我们拥有大量富有爱心、有知识、有修养的幼儿园、小学教师。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除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幼儿园、小学教师中的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高等教育培育的。在科学素养上亟需提高。美国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师最低的起点是大学本科毕业。很多拥有高学历的教师从事这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在上面我列举的那所“morehead”学校,他们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以及占到了64%,剩下的全部都是本科学历的教师。

二三十年前,幼儿园、小学教师是从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中专生”,他们其实是那个年代至少在成绩上的佼佼者。然而十年前,中师、幼师学校接受的大部分是成绩上的弱者。我不否认这其中有不少的人具备当教师的优秀素质,但是,很显然,整体素质是不尽人意的。

如果说,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毫无疑问,答案肯定是教师的素质。中美的教育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中。先不说我们的学生怎样,我们首先就输在了教师这一重要环节上。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基本学历要求。另一方面,对现在的教师进行科学素养的培训工作。不仅仅是针对科学科的教师,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了解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创新和批判。

小学阶段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的基础上的,同时,孩子们是吸收性的心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个阶段教给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以此为手段,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

初中阶段开展广泛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果编排到高中,事实的情况就是,很多地方由于追求高考升学率,同时,可能也有教师精力有限(毕竟我们的师生比例不可能跟美国相比)、指导能力有限等等的因素在内,高中几乎是不会安排研究性学习的课时的,课后就更难见到有师生在钻研这样的问题。

然而初中的升学压力相对于高中小,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术能力的一种方法,其注重的仍然是方法的运用和研究的过程,对于结果的关注点相对要弱一些。因此,对于初中生进行指导,对于我们

广大的教师来说,可能更加实际一些。

因此,建议编写必修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可以称其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高中阶段选择性地培养更高的学术能力

高中阶段不可回避的一点就是,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尽管说,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也在慢慢向着考察学生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更多的方面转化。然而考试的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必须依托标准化考试制度。这就无法避免针对考试的训练的情况出现。那么,寄希望于在高中普遍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者学习CMS的高中毕业设计的经验,是很难行得通的,某种程度上也给学生增加了学业上的压力。

因此,我主张,在高中阶段可以有选择性地在一些示范高中开展类似CMS的毕业设计这样的项目,作为示范高中的选修课程,使得学友余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培养一定的学术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年轻的一代人培养创造性的、批判性的思维培养土壤,为我们的高校在研究阶段能后继有力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调查问卷、附录文章和参考书目

高中毕业设计调查问卷及分析

问卷一 选择题

Dear Students,

I’m one of the Chinese exchange teachers, my name is Shufang Cao.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with you, and I’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Senior Exits Project. I have observed your projects for the past five days in the media center. Would you mind if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project? I’ll appreciate your help. Thank you!

Directions: On a scale of 1-5, please r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5 = strongly agree, 4 = agree, 3 = somewhat agree, 2= disagree and 1 = strongly disagree. Please circle your preferred response.

1. Do you think the project helps you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method better and increased your researching skills?

5 4 3 2 1

2. Do you think that completing this project helped to improve your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5 4 3 2 1

3. As a result of completing this project, did you become more aware of real world situations and now desire to work to solve some specific problems in society?

5 4 3 2 1

4. Including primary research in your project (surveys and interviews) helped you to understand your topic better, rather than just get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5 4 3 2 1

5. Should improvements in the Senior Exit Project be made (such as the amount of time given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presentation practice, creation of products or portfolio instruction)?

5 4 3 2 1

Thank you again, and wish you a happy holiday!

发出问卷478分,收回问卷423份。对问卷进行分析后得出的调查的结果是:学生普遍认为毕业设计对于他们学习研究方法、撰写论文和参加答辩是有帮助的,即前两个问题选5和4的共占73%;学生认为这个毕业设计对于对积极思考周围社会生活的意思有所增强,即第三题选5和4的共占61%;第四题的5和4共占47%,35%的学生选择3,即大部分学生认为进行实证调查比单纯的仅从网上活得资料更有帮助;第五题表现出来,学生对这个毕业设计的意见还是比较大的,选5和4的占89%。

有少数学生在这份问卷上给我留言,提出了他们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看法。于是,我和英语“教研组长”合作,制作了第二份问卷,问答题,但由于电脑中部分数据丢失,第二份问卷的原件和调查分析无法在此提供了,非常遗憾。

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全部过程中觉得需要改进的部分几乎是一致地指向了“product”环节。他们认为其他的环节都让他们学到一些方法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唯独”作品”的制作占用了他们很多的时间,同时,相对于论文的选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个人简历的撰写、给评委的一封信、答辩等过程来说,作品没有让他们提高研究能力。

其实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表现出来他们让人惊叹的创新能力。因为“作品”是要求用除文字语言之外的另一种形式对自己观点进行表达。很多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这中间的良苦用心。不过,的确,现在的美国高中生的最后一年时间也是异常的紧张,也是充斥着不同的考试:CMS考试、州考、SAT考试;另外还有大学申请材料的准备等等,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制作“作品”上。

我们将问卷的调查结果反馈给了学校和CMS,希望能对他们的工作有所帮助,也期待着见到改进后的高中毕业设计活动手册。

附录文章

《千万不要“教”科学》


[1]此部分详见本文后附录文章《千万不要“教”科学》


[i]肖川.何谓“学术能力”.北京.基础教育参考. 2008.07

[ii]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iii]夏建华曹淑芳.课堂观察视域下的科学探究活动.北京.化学教育. 2010.10

[iv]黄颖吴俊明.浅议PISA科学素养评估的发展变化.北京.化学教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