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班级工作中冲突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3-12-26

班级工作中冲突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局 张 锐

来源:安徽教育宣传网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师生间的冲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班主任通过对这些冲突的分析,可以了解青少年的真正需求,有利于及时调整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

冲突的实质是师生情感、心理、认知、行为的对立,客观上反映了管理要求、措施与青少年内在认识、需求的矛盾,分析起来,造成班级管理中师生冲突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权力的控制性引起的冲突。班主任拥有一定的决策、指挥、奖惩、考试、评价等合法的行政权力,学生作为未成熟的个体处于服从的被支配地位,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班主任以拥有的权力,不断用劝告、建议、指示、命令、惩罚等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因希望在人格上获得平等、尊重、理解,渴望自主、愉快、公平地与班主任一道参与活动过程,拒绝服从,从而形成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在面临冲突的情况下,班主任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和在既定时间内完成目标的需要,往往习惯主动出击,运用权力强制学生服从,并以班主任的获胜而结束。

2.目标定位的功利性导致的冲突。当前衡量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准依然是班级的秩序和成绩,这一切最终都会落实于教师的职称、聘任、奖金发放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为关注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表现为鲜明的个人和群体的功利目标。在功利的刺激下,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成为动因,无论是从目标的确立、过程的要求、目标的达成都可能与学生实际的情况相距甚远,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师生之间的冲突。这种师生之间因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冲突心理不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容易带到班级活动中。

3.管理要求的统一性造成的冲突。班级管理面对的是一个集体,强调的是整齐划一,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个性”很难认同和肯定,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有差异的。班主任对学生良好行为的预期以及寻求管理上的方便,使得班主任习惯于采取统一要求,造成部分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这些学生遇到要求和制度不能符合他们的需要,或者自认为老师伤害了他们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而沉重的学习压力和频繁的考试、排名次等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心态,处在这种心态下的学生遇到一些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时,就会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

4.郾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引起的冲突。频繁的评价和学习、工作的压力是任何一个阶段的人都会遇到的,但其他年龄段的人之间冲突行为却很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青少年所处的特定心理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习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一旦遇到不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要求,甚至听到不同的意见,喜欢以顶撞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追求独立。对大家积极倡导的东西偏偏表现出冷漠、排斥,外化成一种顶撞的方式来表现。

二、避免冲突的对策思考

首先教师注意加强人格修养,掌握渊博的知识,正确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这是减少冲突行为的关键。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冲突行为产生的原因寻找积极的对策,以减少冲突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1.避免正面的冲突行为。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顶撞或偏激往往是期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获得自尊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面临冲突情景时应该接纳学生。一是通过“无判断”介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班主任尽量避免根据自己的标准去给学生的行为下结论,然后带着这种结论去要求学生,结果是越说学生越不愿意听。要改变这种处理方式,就要求班主任在处理矛盾冲突初始之时,不作个人主观判断,而是参照心理咨询师的态度,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理解学生此时的内心感受,运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如眼光的注视、身体语言,把自己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引导学生对自身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明确的认识。理解学生并不是要求班主任委曲求全,迁就学生,而是要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友谊之手。二时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来消除冲突行为。在遇到冲突时,很多班主任试图把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强加给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认清矛盾冲突的客观事实、明了规章制度,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就能顺利解决问题。其实,处在冲突环境中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此举将带来的后果,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老师的任何教育方法都不会被他们接受,针尖对麦芒地处理,势必使矛盾更加激化。处在冲突的情况下,班主任一定要慎重地选择语言,切忌说些“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简直是不可救药”、“你怎么这么不开窍”等伤人自尊心的语言,否则容易激化矛盾。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克制、忍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班主任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等到学生冷静下来,认识到这种冲突可能带来的危害时再与他当面谈心,以理服人,容易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2.针对冲突原因采取措施。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处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学生的冲突原因也各不相同,冲突的解决策略也应该有所侧重。一是自认为失去面子的学生平时表现比较好,经常受到关注和表扬,有着较强的自傲心理,教师的批评常使得他们认为失去了面子,担心失去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形象,其抵触或顶撞不是很激烈,一般以冷漠、拒绝老师的批评、不接受班主任的要求等方式表现出来,甚至还会采取发牢骚、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他们最担心的是失去老师的喜欢。对这类学生只要老师多加关心,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批评教育没有影响到老师对他们的好感时,往往能够平息学生的情绪。二是自认为受到伤害的学生平时表现一般,有一种受到忽视的感觉,这些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不满情绪,一旦认为教师的行为伤害到他们就会有着强烈的情绪反映,用强烈的顶撞行为发泄长期的不满情绪,抗议老师对自己的忽视以及造成的伤害,让全班学生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是有思想的、有看法的。所以,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要尽量公平,也应在平时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满足学生被认可的心理需要,以减少这种不应该出现的冲突行为。三是自认为没有价值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成就感,因为无所事事经常会弄点事情,以至于影响到班级的纪律。班主任对他们的印象不大好,经常进行严厉的批评,过频、过重的批评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类学生的冲突行为往往比较强烈,他们喜欢看到老师的无奈,有时还会故意捣乱以引起老师的关注。教师对这类学生最好平时能多关心一些,减少批评次数,在学生出现了偏激行为时尽量给以忽视,让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满足,可以减少这类学生的强烈抵触行为的发生。四是认为老师不公平的学生。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渴望公正、公平的心理阶段,对任何事情都渴望得到公正的结果。尽管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做到这一点,但事实上,班主任受以往的经验、对学生的看法、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上也会存在偏差,有时班主任是公正的,但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感受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自认为老师不公。处在这种情境下的学生常会以顶撞的方式来表明对老师不公的抗议。所以,班主任在平时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减少因为处事偏差引起的冲突行为。对于产生偏差认识的学生也要从理解、关心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事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受到的所谓伤害是因为个人不恰当的认识造成的,这样能够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原载《安徽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