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教育创新和教师专业提高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0-03-14

教育创新和教师专业提高

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组 彭巧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育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我认为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作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就是现在进行教育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创新型教师。“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随着新世纪全球对教育,尤其是对课程改革的关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专业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教育创新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关于“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当教师”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就是温习或复习已有知识,“知新”就是提出新的见解、创造出新的知识。意旨很明确,只有“能够继承旧知识并且创造新知识的人,才可以为人师”。教师要具备传承和创新两大能力。创新教育下的教师素质在结构上,除了任何时代都必备的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精神以外,还应包括全新的教育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现代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抛弃因循守旧的教育理念。

教育创新,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至少要转变三个观念:一要转变教育观,教师要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要转变学生观,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三要转变教学观,教学过程要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除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外,至关重要的是在学生创新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关注,容忍他们的失败和错误。离开学生的自主、自由活动,就不可能有创新可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美国人摩尔斯和赖斯克总结的应变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没有一种万能的管理方法适合于各种人,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是调动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手段,管理者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人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地发展。”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人类原来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只要总体上形成了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反之,如果在高度紧张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即便有的学生显露出创新的冲动,也会被强大的舆论氛围所遏制。

创设和谐的创新环境,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四种:强制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会严重地压制学生的自主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情绪压抑,师生关系紧张,很难有创新。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致力以求的,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就会喷涌而出,创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给学生以发挥想象和锻炼思维的空间。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向学生传播知识,求解答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和举动,应予鼓励,而不要盲目制止。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他在《创造宣言》中说:“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把学生从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新是教师永恒追求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迹象,超常闪念的肯定与赞许。都会使学生感悟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像的个性、尊严和个性创造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向习俗挑战、敢于表现自我,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张扬个性的机会,对于富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当倍加关注。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宜于做人之道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实施改革。

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从事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构成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主要解决专业服务的本领问题。一名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家相比是不同的,教师需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化”,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然而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也不能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它们还必须由实践性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这种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是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储备一桶水,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因此,作为施教者必须博览群书,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体系,而且要对科技动态、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等有所了解。同时,在创新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将越来越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师专业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在他整个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我们虽然已经踏上教学工作岗位,也取得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是成熟的专业人员。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充实、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走在时代的前列。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这样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动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未来的优秀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通才”与“专才”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