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城市的英伦格调与田园的自然风光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2-09-04

城市的英伦格调与田园的自然风光

——记英国之旅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14)班 苏鹤放

前记:灵感的来去是不得而知的。只是脑海中炫丽的一闪光,想起了大不列颠美丽得想流泪的风景,于是毅然脱离无涯的习题苦海,为这难得的思绪匀出时间。仅想用拙劣的文笔,将旅行的所见所闻细腻单纯地传达给所有饱含热情的读者。

伦敦机场至高速公路 惊鸿一瞥

旅行着实是一件奇妙的事,仿佛上一刻还在故乡盼望着,下一秒便身处异国他乡。走出伦敦机场,巨大的广告标语无声地传递着激情澎湃的信息:伦敦欢迎你。这让疲顿的旅客瞬间精神抖擞起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欢呼雀跃,人生第一次面临20多天的背井离乡,有的只是淡淡的希冀与幻想,蕴藏着一种“终于到了”的长舒一口气。

热情有礼的大巴司机,并不宽敞且蜿蜒不平的高速公路,还有公路两旁大片大片的高树和绿野,该是这个只有两个安徽省大的发达小国展示给我的第一张名片。接机的大巴司机是个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从他开始,我们经历的每一个司机都会帮我们放行李,与我们打招呼。早闻言英国人古板严肃,没想到刻板的外表下,却是一颗善良文雅、一丝不苟的内心。高速公路从机场宽阔的六车道收缩为四车道,看似车辆排列紧密疑似有追尾危险的表面背后,经验丰富小心谨慎的英国司机在有条不紊地操纵着,主动让道的现象屡见不鲜。窗外的风景也可圈可点,一望无际的绿色像是清爽的风抚平了旅者的倦意和燥热,我们到达的那一天是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暖融融的洒向田野,淡蓝色的天覆盖在素白的云朵上,煞是可爱。窗外间或闪现的几辆价值不菲的房车更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我们像是初生般,好奇地探索着新的世界。

这是我在伦敦机场的惊鸿一瞥,人,自然,安静和美。

Stratford-Upon-Avon 融入和欣赏

行程第一天,我们入住斯特拉福德小镇寄宿家庭,他们一家是老华侨,老家在香港。时常听着中文,吃着中餐,我们倍感亲切。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们都在小镇学习游览。

小镇不大,居民不多,甚至在市中心也只有两车道,因为它是著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故居,所以吸引了不少观光客。早上晚些时候,街道安静的就像午后,听不见一声车鸣,这就像香港的麻雀不畏惧人一样,成为一种自然,一种习惯,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街道两旁,英伦风味十足的小别墅错落有致,整体简约且富余美感,外围是手工砌成的红砖墙,人字形的木质坡屋顶别有风味,窗台上插着英国国旗、栽种几盆夺目的彩花,为木框结构装饰的白墙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点缀,有碧绿的爬山虎包裹了整面墙壁,阳光顺着叶尖滴落,格外明媚。放眼望去,整座小镇绿树掩映,没有高楼阻挡视线,一目千里,其中艾文河蜿蜒而过,历史悠久的拱桥伫立其上。

名人故居的书香气,庄园的独特风光,泛舟艾文的悠闲自在,华威城堡的贵族气质……美好的记忆太纷繁,笔墨不足以详细刻画,但是全局的景色却足够俘获人心——蓝天,白云,碧水,绿荫,小屋,田野和自由的人们,这样的风光,无论怎样取景,都是一副只有明信片上才有的美丽画面。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此刻我们深深地融入,不存在政治文化的分歧,我们单纯地被同一景色吸引,我们流露出同一奇妙的感受。

田园的诗情画意 人性和自由

从未见过那样的田园。

草地是上好的翡翠玉石,绿得通透,天然去雕饰,是剪不断的绸子呀,连着天,还是巨人的长衣啊,盖着地。麦田竟泛出了鹅黄色,透着些萧瑟的味道,这个时候就想起了小王子的狐狸了。极小群的牛羊洒在一碧万顷的田野上,像散落的星子,无人想过去驱赶成列,有些弯下头颅安静地吃草,有些直起身凝眸远望。

这是高速公路上常见的景色,通常此时,车内是极寂静的,只有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耳机里传出淡淡悲伤的旋律,心情没来由地慨叹,看不完的田野绿得三分苍凉。乌云在头顶团聚,片刻便大雨倾盆了,前方灿烂的天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云端。不多时,雨沉默无言地收敛,太阳在头顶看不见的地方,挥洒一片天光,云一缕一缕地抹在视线里,疲倦般凝望成永恒。眺望着远方,心绪像经历了悲欢离合般安详沉稳,却觉得灵魂干净得仿佛重生,或许这种感觉便叫自由。现在终于明白那些田园诗人的灵感从何而来,美景取悦心灵,被自由的光芒普照,有一种情感叫做对生活的热爱在心中很安静地澎湃。此时此刻,我们无法用真实具体的语言去接近、去表达内心感受,一刻感悟,一刻朦胧,颤动了灵魂最深处的弦,是自然,是人性,是自由。

想要赤着脚去奔跑,在最朴实的田野上,唱着苏格兰的民歌,踏着风琴的节奏。

人生四时,曾一回首,是否还能看着大不列颠的田野,是否还能感受震撼人心的自由?

巴斯 相见时难别亦难

去过那样多的城市,没有理由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巴斯,这便是所谓对一个城市的一见钟情吧。

巴斯是英格兰最美的城市,是意大利古罗马风格在英格兰的缩影。于是我无从判别,我究竟是爱着巴斯,还是爱着意大利了。古罗马浴场算是富丽堂皇,但归根到底,也就是个浴场罢了,再无其它。我想巴斯最大的魅力在于街道和随处可见的鸽子,街道是由不平的石子铺砌的,两边的建筑颇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风格,鸽子们在长长的门庭里飞,在露天的咖啡店,在旧旧的长椅,甚至在街道上大摇大摆地穿行。没有人去刻意管理鸽子们,它们作为城市居民的一份子,饿了就吃面包屑,渴了就喝艾文河的水,一个个养得羽毛光亮,形体优美,是巴斯的标签,更是城市靓丽的风景。

漫步在大街上,人群悠闲地穿行,一切从容不迫得像有人将钟表调慢,再没了城市的喧嚣和浮夸。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一位诗人,在巴斯不愁断了创作的灵感。太阳雨是极美丽的家常便饭,试想天街小雨淅淅沥沥地下,阳光照耀着犹如金色的水帘,在罗马风建筑的包围下,在青石铺砌的街道上,街头艺人弹奏着轻摇滚的柔美吉他曲,那样合着你的脚步节拍,转角飘出哪家小店的咖啡浓香,鸽子驻足在屋檐边眺望,再来上一盘精致的甜点,坐在小街前廊下赏雨,看形形色色的人们或喜或悲地走过,这样的意境,使内心获得奇妙的安宁。

康桥一迈 轻轻地我走了

亭亭如盖的绿树,一碧万顷的如毯草坪,清澈的剑河上小船往来如梭,最叹为观止的是像教堂般瑰丽恢弘的教学楼,剑桥大学美丽如斯,着实是要逆天了。

或许是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样脍炙人口、熟烂于心,所以这生疏的剑桥竟没来由地生出些许熟悉的意味,不禁失笑。剑河上的桥何止七、八座,首屈一指的当数康桥。康桥比想象的还要陈旧一些,历史的风在古老的红砖上刻下痕迹,既有那样多的名家曾从其上迈过,我不觉肃然起敬了。触动是有的,希冀是有的,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高一新生来说,大学梦在脑海中并没有很清晰的轮廓,成长的路还要走上很远,或许一辈子也走不完的,无需那样宏伟的梦想,真正的梦想也不仅是挂在嘴边、压在心底的,着眼于现在,我要做的只是扎扎实实地迈好每一个脚步。

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便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剑桥只是万千学子梦想的缩影,康桥上的慷慨一迈,能触动多少人?又能成就多少人?关键在于你想成为怎样的器。

伦敦一览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是香港,纽约和伦敦。仅根据我对香港的记忆和我对纽约的预想,伦敦与前两者相比,给我的感觉更好。坏天气是名不虚传的,好在那一天的伦敦是阴凉的多云天,别了雨这位老友,对伦敦的景色又是不同的感受了。没有纽约的摩天大楼与繁华街市,少了香港的紧促纷繁和璀璨华灯,伦敦宽敞亲近得就像热闹的城镇,如果没有大本钟(即伊丽莎白塔)和宏伟的皇家建筑,仅以一名观光客的视角,我实在认不出这确是伦敦。

作为首都却毫无咄咄逼人的优越感,没有物欲横流的金钱气息,甚至见不到高耸入云的大厦,大多是十多层的楼房,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工艺品,排列得像爱丁堡那样紧密,但街道却足够宽广,所以看着格外舒心。大本钟与国会大厦交相辉映,哥特式风格饱含贵族气息。除此之外,我们幸运地一睹了皇家卫队的风采,六匹毛皮黑亮如油的高头大马在封闭的街道上排成一列,头戴熊皮帽、身着红衣墨靴的卫兵昂首挺胸坐于其上,意气风发,腰间的佩刀银光锃亮,“烨然若神人”。

作为最期待的景点之一,作为旅行的最后一站,伦敦没有让我失望。

上海机场至故乡 回味与感悟

看过了迪拜机场的繁华,浦东机场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一路思绪翻飞,在此时也慢慢的沉淀下来,露出最珍贵的回忆。离开时在想念着故乡,回家时也在想念着故乡,它没有我看到的景色那样美丽,但它终究是育我养我的地方,与我有着剪不断的羁绊。大千世界何处无风景,可外面的风光再美,也不是我的归属。于是,我终究还是回到故乡,我最爱的地方。

听说,终于离开家了,真好!终于回家了,真好!

我想这一定就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