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永赞博爱、和谐精神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1-01-04

永赞博爱、和谐精神

56届韦业勋

我基本同意曹芷生校友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的萃文精神,同时我认为应加上博爱、和谐的内容才比较完整。

博爱、和谐的萃文精神,从建校到百年后的今日附中都保留发扬着这一可贵精神。

从萃文建校第一天,学校就是中西融合体,就交融着东西方文化。学校聘邀博通中西造诣很深的外籍和本土老师,自1930年开始学校就为同学们放映无声电影,接受先进文化教育。这为萃文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一片沃土。

抗日战争,国难当头。华人万树庸校长身为美国基督教会人,完全可以置身度外,继续在芜办学,但他却放弃了一切将学校西迁重庆。表明了他和中国人民一起抗日的决心!不让萃文人遭受日寇铁骑的蹂躏,不让萃文人做亡国奴。他把这种博爱、平等、自由的基督精神融入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元素。

萃文在渝艰难办校的八年,也是母校与时俱进、巨大转变的八年。在艰苦抗战的历史现实中把一个绅士贵族学校变成了一所朝气蓬勃、青春涌动、生机盎然的充满爱国主义的学校。

在渝八年,萃文人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在艰苦的岁月中铸造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博爱和谐的萃文精神。这八年是萃文人自豪的八年,是萃文人永远记住和怀念的光辉一页。我们也应永远记住萃文精神的缔造者万树庸校长。

1946年回芜后,国民政府更腐败、更反动。对学校进步师生迫害更猖狂。萃文在万校长的呵护下,以教会特殊身份顶住压力拒绝国民党三青团进校发展的要求。这是一大功德,这是对萃文学子的莫大关爱。我们这一代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那帽子满天飞的年代里,我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一顶“三青团”的帽子将断送学子一生的前程。

1953年我走进全市校园环境最优美的四中,这时将萃文已改为市立中学。张一峰任校长,他德高望重,他更继承和发扬萃文的好传统,注重同学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政治上坚定执行党的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对积极要求参加党组织的同学给予培养与支持,我就是受益者,高三加入了团组织,我们班长徐毓其还加入党的组织;在教学上选拔重用优秀教师,教学严谨、注重教学质量。我们这一届绝大部分同学都通过高考或进入军校。文体活动更是学校传统强项,我们班许建华就是学校屡屡争光的运动健将。

在1957年反右中因在政治上保护老师,张校长被免职,离开了学校。但四中的师生没有忘记老校长。五十后在他80大寿之际,大家欢聚附中“逸夫楼”为他祝寿。这是厚德载物,博爱和谐的萃文精神最生动体现。

在2009年春节团拜会上,我们67届的校友自豪的回忆:在文化大革命期中“一中”,、“电校”的两大派在学校进行了血腥武斗,而附中没有。更可贵的是没有同学对老师进行人身侮辱和攻击。这是多么可贵的尊师爱友的精神,在这种博爱、和谐的萃文精神代代相传,深入每个学子心身。

“萃文校友情”的创办,同样凝聚着、传播着萃文精神。它已经成为遍布海内外校友,尤其是老年校友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附中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以与时俱进的拼搏精神迎接时代的挑战,改革创新奋勇向前,由市级、省级名校向国家级示范中学冲刺。今日附中比昔日萃文、四中更加光彩夺目,在江城这块宝地上展翅飞翔;今日附中英才辈出,一届届学子在五湖四海建功立业;今日附中聘邀外籍教师使东西文化再次在校园内融合,今天的融合是国家强盛主动的吸取,这种融合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经之路,是教育发展的需求,我感到自豪、扬眉吐气!

让百年沉淀、积累形成的萃文精神,在新时期附中更加发扬光大,不断增添新的内涵,让附中这颗发出“南国光”的星星更加灿烂!

我认为的萃文精神应是:披荆斩棘,自强不息、英才辈出,厚德载物、创新求实,与时俱进、人本立校,博爱和谐。(简化为:自强不息、创新、博爱。)

注:我在四中(53年—56年)短短三年,对母校百年历史的回顾资料来自“萃文校友情”中的校友回忆。在阅读时更感“萃文人”可敬可歌,更感他们创造出这种萃文精神的可贵,也为我是其中一员而自豪,有不当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