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素养提升的思考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1-12-07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素养提升的思考

歙县南源口中心学校 方建民

来源:中安教育网

【内容提要】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作好角色转变,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永葆心理健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建育人氛围,积极迎合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倡导终身学习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加强自身修炼,不断形成特有的专业素养。

迈入信息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决定21世纪社会命运的人才培养中,对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奠基工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自然尤显突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已经是国际性研究教育的热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专业教育实践的主流物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实践为主要途径,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与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上。

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毕竟不只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等专业知识的搬运工,而更是人生理想的播种人、生命激情的点火人、思想启蒙的先行人;当生命还在沉睡的时候,语文教师以言语的热情唤醒他;当生命陷入迷惘和歧途的时候,语文教师以言语的智慧点拨他;当生命因挫折而沦陷的时候,语文教师以言语的的力量而提拔他。从这样的意义上看,中国的语文新课程最短缺的还是足够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是决定新课程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教师的知觉和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他们得到帮助发展必要的新的技能时,才能取得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在新课改中,我们要积极迎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努力加强自身修炼,不断形成特有的专业素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作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扩展到教育领域的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呼唤和尊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一些观念,如“悬梁刺股”、“十年寒窗”、“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使我们错误地把学习跟痛苦划上等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背“以人为本”的观点和做法。

我们提倡教师要做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这是现代教师要求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今日的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教书匠”的存在空间。今日的教师应该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主导者,是学生主动而有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合作者。这种教师角色的转换,对教师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形势,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职业观念,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现代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新课程等等,使自己合格地承担起现代教师的职责,成为现代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二、提升人文素养,永葆心理健康

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除了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外,还应突出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心理健康以及将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师教育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质量,实践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与广度。

当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时,我们是否注意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如今教师职业已属于压力很大的职业,职业压力已对教师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要想播洒阳光给学生,自己心中则要有一轮太阳,如果一个连自己生活多不能调配得多彩的人,何以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呢?

教师职业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包括领导、家长和社会上的人。从社会角度来说,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应该采用一些应对策略。应学会主动做出积极计划,以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及关系、生活环境等转变;学会控制情绪,以积极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中既经得起鲜花和掌声,也受得住荆棘和雨雪……

当前,多元现实的纷繁复杂需要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辨别力;要对“教书育人”和生活、人生有冷静、正确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从而以正确高雅的文化和思想去影响、塑造学生。

三、建立新型关系,营建育人氛围

新时期语文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良好环境,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努力去建设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更新教育观念基本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像“追星族”一样,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

新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应为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沫化雨,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彼岸。

教师的阵地,不只局限于教师和讲台上,还应尽可能在课堂以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如参加同学们的各种活动,打球、唱歌、下棋、郊游、劳动、班会、团(队)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与学生进一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同时还要进行家访。家访是一条对学生关怀的正常渠道,应向家长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报喜也报忧,不要把家访变成向家长告状。我由衷地觉得,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自己才变得年青,永保青春;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才能触摸到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也只有和学生们建立了淳厚的友谊,学生才会对教师无话不谈,老师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用一把钥匙去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把锁。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应成为教师的天职。只要我们用爱心去善待学生,用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这样的教师肯定会受到学生爱戴而终生难忘。

四、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好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内在兴趣。"只有当学习充满乐趣时,学生思维才会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师要能够发现学习材料中"激发因素",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创造地学习。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既是语文活动,就应该凸现语文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大概有这样一些活动: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探究品位,延伸思考。但结合具体的课文,还应考虑怎样探究,怎样延伸等。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作为表演的舞台,训练学生自己主持、分组展开表演。这个过程学生当主角,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表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双方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把学生带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希望的田野,拥抱绿色的大自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文、地理等方面去感受,去学习,去体验,帮助他们寻找美,发现美,感悟美。如写“秋天”,我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总体观察秋天的特征,如叶色、果实、景致、气候、人物心情等,根据需要确定中心,取舍材料,工笔重彩,进行描摹。

新课标注重让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发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使他们在鼓励、表扬的激励下不断进步。近两三年来,我辅导学生参加省市语文(作文)竞赛就有10多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近年,我主持的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大语文教育与作文教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已通过结题,这不仅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不无裨益。

五、倡导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社会每一细节都强调责任意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会指导学生学习的人。如今,教师的角色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唤醒我们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自觉参与教学改革的意识。所有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不能成为教育者的内在需要,还是一种“听听激动,看看感动,做起来不动”的过去时,或者说,理论是好的,现实条件是有限的,改革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那么,从某个角度说,改革或许还没有深入人心,可能还只是一种平面形式。这也就像关于素质教育现象的一些说法,什么“穿新鞋走老路”,什么“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等等。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冲破原有教学评价的桎梏,教学行为更多时候还在已有经验的领地里徘徊。不过,我们千万不能把它们作为工作中敷衍塞责的理由,从而放松了主观上的学习提升和对工作的那份敬畏之情。对待学习,我们常教育学生要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其实,我们为人师者更应该这样。这不仅是职业的需要,也是我们生存和理想的需要。

“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也是主要的一盏灯”。(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那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夸美纽斯)铁肩担道义,润物细无声,打铁须得自身硬。面对开放的世界和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的教育对象,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感觉肩上的重任,跟上时代的节拍,在吸取世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切实加强自身道德的建设,以榜样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其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最终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地与课程同成长,与学生同发展。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师报》2004.9.8《语文新课程的反思与展望》潘涌

2.《教师报》2004.9.18《学习、实践,做研究型的教师》陈效民

3.《教师报》2004.1020《对当前语文教改与教师素养问题的思考》郑升

4.《中国教育报》2005.11,23《教师更要心理健康》张晓东

5.《中国教育曙光网》2008.6.14《改进教学模式,强化素质教育》洪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