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探微
来源: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作者:安桂清
所谓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一、研究课程对以往课程体制的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体制的课程行政政策,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一体制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利益,力图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体制一方面造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课程体制走向划一和封闭;另一方面忽视教师在课程体制中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师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规定。研究型课程的产生以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为出发点,其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属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它所认定的课程计划主体为学校,确切地说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研究型课程是课程编制权限部分下放的产物。它充分调动了老师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能应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是以往集中体制下的课程体系所无法达到的。
二、研究型课程对以往课程编制模式的突破
课程编制是指包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确定课程目标,设置、组织并实施课程,根据对课程的评价进一步改进课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研究型课程的编制采取的是一种综合创新的模式。它吸收了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合理成分,改变了环境模式仅作为一种编制思路的现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评价等方面别具特色。
(一)目标
研究型课程认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突出了学生对研究目标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以指向不同个体为主要特征的目标群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
(二)内容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这就形成了研究型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跨学科性(或综合性)。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而它的跨学科性则利于消除学科的隔阂,增强学科间的沟通,在学科综合之处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型课程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包括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写出论文报告、进行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觉规划和自主设计,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同时小组群体的共同活动还使学生注意彼此的合作,在充分表现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养成团队精神。
(四)评价
研究型课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依据有关要求自我评审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同时,由老师和专家组成的评价小组运用各种形式(学生汇报、量表等)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课程实施过程失控。课程的评价目标,在于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并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研究型课程运用的是指向不同个体的评分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能有针对性地给以具体的改进建议,这是传统课程评价无法做到的。
三、研究型课程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1、研究型课程突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研究型课程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都时刻需要审视、反思探索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来解决遇到的难题,这时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2、研究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研究型课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一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以及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二是在实施中研究型课程反对划一,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三是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使创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3、研究型课程优化了学生的智能结构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学生接受到了最新科技与社会学知识和信息,解决了课堂知识的老化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另一方面,研究型课程又强调掌握方法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查阅资料的方法、科研的数理统计的方法、新的实验操作技术、计算机输入与数据处理方法等综合方法,从而使智能结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