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金燕副厅长在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第二期)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4-08-20

金燕副厅长在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第二期)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来源:安徽教育网

暑假期间,我省分别安排了两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今明两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不断提高信息化的领导水平,落实各地各校在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职责,推动我省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有效开展。

借本次培训,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党和政府空前重视。

教育信息化事业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起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领导人对教育信息化做出一系列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将信息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她还特别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具体要求,这是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领域重点工作第一次被写入中央全会重要决议。

2、任务和措施更加明确。国务院明确把教育信息化列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将“三通两平台”作为建设重点。国务院办公厅把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督办工作。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联合九部委印发《关于加快出台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工作的通知》,成立推进办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的落实。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将信息化条件改善纳入其中,支持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014年,国家再一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明确提出要 用于信息化建设。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出台,说明信息化不仅在教育系统内部,而且在国家全局性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确立和显著提升。

3、我省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并通过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规划》,明确了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了全省信息惠民工程。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了两平台建设、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配套性文件。成立了厅领导小组、推进办公室,明确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新时期信息化工作做到了有规划、有目标、有组织、全覆盖。

(二)信息化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当今时代信息化以其不可阻挡趋势,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

1、信息化对全社会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

如果认真回顾一下近20年信息化导致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所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革,对于我们认识信息化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实质可能非常有益。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金融行业的影响。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巨大成功,迅速提升了整体社会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水平,从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到网上订购、阅读、理财、游戏、看影视等等,信息化的触角几乎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角落,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不断改变这我们的生活方式。回顾多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电脑已经成为公务员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无纸化办公逐渐取代了纸质办公,远程办公形态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现实。电子政务不仅大大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利用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有了最大可能的实现。信息化对于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及工作作风的转变,对于建立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府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信息化对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1)教育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步入发展的更高层次。

从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教育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表现为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和部分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第二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初步整合阶段。表现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阶段——实现了教育理念、教师素质、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美国政府1993年提出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克林顿提出:“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国家互联网,确保每一个儿童能够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的使用计算机”。从1996年开始,教育部每隔4到5年就更新一次全国教育技术计划,分别有不同的推进重点。第一个计划,强调的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学习场所教育设备的配置、网络的建设);2000年第二个计划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次重心转移——关注设备利用率,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教师、学校和家庭中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2005年第三个计划,明确提出每个教师都知道如何运用信息化开展个性化教学,并使用综合信息系统的评价结果对学生做出区分和判定,从而进行差异化教学。2010年计划要求从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几方面提出了目标和行动建议。2010年,美国普及了电子课本。在美国的带领下,欧洲大陆国家掀起了新一轮信息化运动。2007年,英国98%的中学和100%小学拥有互动式电子白板;德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推进信息化教育;亚洲的日本韩国都提出了本国的发展计划。世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越过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中小学基本普及了电脑和互联网,通过信息技术和观念的整合阶段,在高度发达的硬件和软件的环境基础上,正在形成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的根本性转变。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已充分显现。

通过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践总结,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方式。电子课本、电子白板、移动学习终端等学习工具、教学工具的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了有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封闭的、孤立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被打破,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等多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促进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组织方式向学生为主转变。学生活动信息渠道和信息量更为丰富,探索的空间更为宽广。

第二、信息技术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共享,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性、创造性的学习。

第三、信息技术改变了课程的表现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传统的单纯以教科书课堂授课为主的课程组织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课程资源表现形式,这些资源借助于互联网环境,通过交互式多媒体等方式被推送到电脑、手机、智能终端等各种设备上,网络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在线开放课程。

第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网络传播的现代远程教育,已经突破了学校的空间的距离,成为泛在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等教育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对于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教育的管理模式的改变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我省的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化看,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现在的“三通两平台”、云计算、智慧校园、微课程、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网络教研、数据库和管理软件的开发,足以见得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省两平台框架性建设已经完成并上网试运行;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53.5%提高到85.56%;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媒体设备班级覆盖率由2010年的14.7%提高到62.4%;优质资源的得到较好的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以来共培训教师17.8万人。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专递课堂全面开通,教学点在线课堂的常态化教学实验不断扩大,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认可。我省因此也经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应该说,教育信息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但是,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我省信息化发展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差距很大。综合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观念和认识上的差距。一是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将信息化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对信息化发展缺乏内在需求的动力。二是对信息化发展的目的不清楚,将教育信息化等同于白板对黑板的替代,纸质教材教案与电子教材教案的互换,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实现多媒体教学,因此,工作的着力点仅仅放在买设备和软件上,偏离了信息化的核心价值目标。三是将信息化发展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清,认为信息化会影响升学率,因此各地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存在阻力。

(二)基础设施和环境差距。美国等发达国家1999年就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发达地区目前也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但我省仍有有65%的地区和学校处于第一阶段,不具备信息化基础条件。据统计,全省60%的学校没有建成较为完备的校园网(即信息点覆盖所有的教室、办公室);中小学40%的班级缺乏多媒体配备;师机比和生机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有的学校已经有了网络的接入,但是由于带宽不够,网速太慢,稳定性不强,达不到互连互通效果。

(三)技术普及应用上的的差距。硬件环境建设的加速度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问题一直存在。教师队伍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层次不齐,一些农村偏远地区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差,不会用不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设备配置使用率也不高;一些信息化条件很好的学校,信息化应用尚未做到常态化,信息技术仅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从宏观分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相应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有待系统建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支持不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就全局而言,信息技术的对于教育教学变革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的差距。缺乏标准统一、互联互通、集约共享的教育资源云平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资源建设滞后且使用率不高。

(五)体制上的差距。良性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保障机制不健全。长效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人员管理、组织管理和督导管理)、培训机制缺乏,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在体质上存在严重制约。

另外,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滞后于建设实践,导致在资源系统与信息系统建设中出现了不对接。

二、推动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实现

(一)深刻领会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根据刘延东总理的讲话精神和我省出台的一系列规划和实施文件,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概况起来,就是要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校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加强教师队伍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未来人才提供坚强的支撑。

2、目标:

一是中长期目标:到2020年,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人人享有,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全省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位于中部地区前列。

二是近期目标(十二五的目标):教育部在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高度概况和凝练,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刘延东副总理在视频会议中明确提出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二)全面理解信息化核心目标的内涵和建设思路。

“三通两平台”就内容上说,是一个整体,三通是在两平台的支撑下开展与应用,同时三通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具体来讲:

1、“宽带网络校校通”——指的是基础设施层,实质内容有两个,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所谓中小学宽带接入条件,既是参照我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满足宽带网络覆盖到每一所学校和校园内网络全覆盖(没有条件的地区至少要覆盖到所有教室、办公室和其他主要教学场所)的硬件设施。什么是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一是为学校教室要配备能上网的多媒体设备,二是为教师提供一套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三是一定比例的教师配有计算机并且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覆盖所有校舍条件允许的中小学校。

宽带网络接入条件的建设方式是“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即: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整体规划和政策指导,通信企业为学校建设并提供优惠的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学校按协议付费使用。校内的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由当地政府资助学校完成,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支持的手段是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里增加项目内容和投资。

2、“优质资源班班通” 是班级常规教学的应用层,通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不能把它理解成为每个班级安装多媒体设备)。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使每一个基本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产生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就是要使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教研活动的常态。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是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层。不是简单地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注册个人空间,不是简单的购买服务器,“通”的是教师在实名制的网络条件下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虚拟空间(网络教与学的环境),在这个虚拟空间,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没有阻力,达到了信息沟通、资源融通、服务贯通的效果。“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质上是一个不能割裂有机整体,“网络学习空间”既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组成“细胞”,又是“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对象。全省师生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参与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的共建共享.

“人人通”是“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科技司将其作用总结为:网络化的交流平台——支持教师网络教学和教研,支持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网上互动;汇集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向教师主动推送资源和提供开发工具,便于教师应用;网上教学管理的平台——能够统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它还是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平台和师生阅读延伸平台。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功能将会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广泛应用。

人人通的构建有四个要素:一是空间建设。空间是实现信息化环境下从事教与学活动和教育管理的技术支撑;二是接入环境。从学校来讲还是一个宽带接入的问题,可见三通之间的关系。三是技术的维护和支持。四是教师对数字教育的驾驭能力。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人通的目标,上上下下具有不同的职责分工。由于空间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两位一体的,为了达到集约共享的效果,空间作为资源应用平台的一部分,主要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精力应放在推动应用的政策制定上,对学校来讲,主要是畅通网络和组织应用,广大师生真正应用起来,网络学习空间就会越做越好,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

4、“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开发与应用的衔接,也直接影响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资源中心)和各种模式的应用空间,共同构成“全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要层层建平台,个个建空间,“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云服务体系的建设,它是运用云计算技术构成的覆盖全省的、多级分布的、互联互通的、为“班班通”和“人人通”提供技术支撑的统一的网络服务体系。全省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软、硬件资源的集约共享,降低学校信息化成本和建设难度,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提高应用水平。如果各地各校都建平台和空间,不仅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而且容易走上“信息孤岛“的老路。希望各市各县要认真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以保证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广泛共享。

“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要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维护,学校购买服务”的原则。“政府规划引导“就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确立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运营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课程教学和教育变革应用的需要,发布资源需求和应用空间建设指南,引导平台建设和发展。“企业建设维护“,就是充分利用大型通讯企业提供的基础设施能力,依托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共同开发服务资源应用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规模化的运行体系;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集约化,实现最广泛的资源汇聚共享和最低成本的网络服务。“学校购买服务”,就是通过收取很少的一部分公用经费的形式,保障资源建设和平台的运营维护。

5、“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首期目标,是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思是“两级建设,五级应用”,通过应用系统收集和汇总数据。今、明两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三个系列的数据通过应用系统完整地建立国家数据库。“两级建设”,就是建设中央和省两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五级应用”就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应用系统,部署在中央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各省通过省级数据中心为所属地(市)、县、学校提供应用服务。通过统一开发的应用系统形成动态、准确的数据,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支持服务,为地方应用提供服务。

(三)准确把握今明两年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工作任务。

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围绕 “三通两平台”等工作部署,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围绕重大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取得实质成效“的要求,完成托底目标,巩固实验成果,推进典型应用,努力开创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崭新局面。

具体从两个层面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1、持续推进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加强基础环境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世界各国发展信息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国家每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占各国教育经费的1%到2%,成为各国教育投资的一个重点,英国每年投入增加30%,美国增加16%。要使我们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各地首先就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投入,加速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形成。目前着重抓好三件事:

(1)加速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学校信息化必须在校内网络全覆盖的环境下进行。校园网不仅指网络连接到了学校,而且至少是通到了学校的所有教室和办公室及主要教学场所。目前我省宽带网络到校接入率为85.56%,而校园网覆盖率不足40%,可见校园内网络建设滞后。一些学校过去就没有将网络接到班级和教室,有些虽有连接,只是部分教室的连接,有的因线路老化,亟待更新。校园网建设的滞后已影响了我省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实现率,各地各校务必要引起足够重视,要把校园网建设作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来推动,并作为“校校通“建设考核的主要指标,根据我省公布的校园网建设的三个模式和模板,本着“够用、好用、适用”的原则,与班级多媒体设备配备同步建设,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覆盖所有教学班、办公室和其他主要教学场所。确保2015年校园网络班班通的目标得以实现。

(2)认真解决宽带接入速率。虽然宽带网络到校率很高,但是由于一些学校接入的带宽不够,使用不稳定,很多在线访问和授课都受到影响。各地要加强与通信营运商联系,改善宽带接入方式和接入质量,提升带宽速率。基本标准是教学点不低于4M,完全小学、中心学校、初中不低于10M,普通高中不低于30M;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具备光纤接入条件宜采用光纤接入,以满足“班班通”和“人人通”应用。

(3)同步做好班级多媒体设备和师生用机的配备。根据国家要求,多媒体设备配备到2015年要实施全覆盖的目标。目前我省纳入改薄项目的义务教育阶段班级多媒体(包括正在安装的)设备,由省财政配套资金,省厅根据标准化建设规划的的速度对全省实行统一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各校加大本地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力度,一方面对于没有享受国家全面改薄政策的城区学校,要认真规划,加大对其基础设施和多媒体设备的配备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本地学校的师生用机要统一规划,逐步投入建设。同时,对于纳入享受薄改项目建设政策的地区,在设备配备的分配上要做到合理有序,体现三个优先:一是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学校优先;二是信息化试验区和实验学校(包括在线课堂实验的地区、学校和教学点)因承担着试验任务应当优先安排;三是按照要求所有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为日常教学的班级教室配备设备。在一个县区范围内,设备的配备一定要本着逐校安排的原则,建一所成一所。不要一个学校的设备分散到几所学校,以妨碍教学的正常组织和维修的统一安排。

2、探索教育资源全覆盖的多种实现形式,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1)建立推进学校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常态化应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普遍用、经常用、人人用的良好氛围。

(2)高质量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农村教学点全面开设专递课堂。逐步使农村所有学校能够开齐开足课程。

(3)巩固和扩大教学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实验。在完成全省777个教学点的覆盖点的同时,进一步尝试城市学校覆盖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覆盖薄弱学校、中心学校覆盖所有村小的教学实验,建立和形成在线课程的教学常规。

3、加强网络空间的应用,促进“人人通”目标的逐步实现。

(1)逐年扩大空间规模。今年底全省将开通满足200万人使用的空间,使全省40%的学生和具有网络学习条件的全部老师能够享受空间服务。两点要求,第一,各地要组织全体教师在今年9月底完成全部的注册任务;第二,教育厅将把这200万人使用空间的指标合理分配到各地,各地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带头、教师率先使用、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指导学校和教师进入空间,开展正常化的网络教学教研活动。

(2)探索“网络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形成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开展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服务、探究式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网络空间,设立研修社区,开展校长远程培训等形式,实施教师统一培训、认证、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覆盖所有学科的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探索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4、加快资源平台建设,满足师生应用需求。

(1)增强省级资源平台应用功能设置。将资源平台功能由过去的侧重课堂教学资源开发转向资源开发和应用并重,为此,在全省的平台上我们增加了学校社区、学生社区和教师社区,促进学生拓展阅读的电子图书馆和评价中心,帮助学生自测的试题中心等,将资源平台改名为资源应用平台。

(2)创新资源建设模式。不仅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维护,学校购买服务”的要求,创新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模式,同时,分别通过购买、征集和市场化运营的两种不同方式,丰富平台的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创建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互补的服务模式,满足教师的应用需求。

(3)编制《安徽省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制作技术要求与规范》。制订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微课等资源制作与发布的技术要求与规范,为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为教师、学生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教育资源等获得最大效率而提供支持。

5、完善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加速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1)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今年要实现全省中小学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全面入库,形成集中统一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着重推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应用系统功能,做好学生升级、升学、转学、毕业和教师调动等日常管理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实现数据动态更新。

(2)开发若干省级管理监测系统。2014年在确保完成教育部统一开发的学前教育管理系统、校舍安全管理系统(二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等系统省级部署的同时,重点围绕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管理、全面改薄推进、教师教育培训、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开发若干个管理评估监测系统,为教育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统筹上下管理系统开发的衔接。发布《安徽省教育公共管理平台》数据接口规范。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系统以及资源库的对接提供技术标准。发布我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清单(3-5年)》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年度部署计划》,避免重复开发建设,保证 “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指导思想在我省落到实处。

(6)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教师的应用能力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各国都不遗余力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投入的1/3经费都用在教师的培训上。省里将把教师应用能力提升摆上重要的工作日常。建立相应机制,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标准,实行达标考核。建立省级培训选学平台和测评系统,完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使教师对照标准和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评测,评测结果自动计入选学平台档案中。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作为新任教师上岗和下一步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考核内容之一。

各地各校要将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开展好本地本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重点对肩负信息化领导力的管理队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教师队伍、承担运维管理的技术队伍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加快建设步伐。要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支出,要以应用为核心,以需求为驱动,改进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务求取得效果。

7、以应用为先导,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全面树立“以应用促建设”的观念。以应用促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转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信息化不是过去意义上教学自动化,在教育信息化的初期,我们把重点放在条件建设上,这个过程是必要的,没有基本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施就谈不上信息化。但是,条件建设不是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通常人们忘了重点所在——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变革才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推进应用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应用促进教育的深刻变革,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工作思路,也是保障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围绕重大问题推进深度融合。基础教育信息化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致力于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领导高度重视、百姓热切关心、实践紧密结合的重大问题贡献关键力量,如高考改革、多元评价、均衡发展、师生减负等,充分发挥和体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3)创新机制制度促进深度融合。机制创新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则要求我们的工作方式、支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环境、制度安排都要发生变化。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我想至少有五个方面应该认真考虑。

第一、进一步完善领导和工作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管理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技术装备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的领导和组织机制,理顺工作关系,落实各方责任,发挥各方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创新“共建共管”的建设机制。要充分调动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突破仅仅依靠政府项目推动的传统路径,与企业合作,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互补合作、互利共赢。同时也是把教育应用方和企业运维方分开,使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一心一意抓应用。

第三、是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教育信息化还属于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不断的探索,找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路径和模式。2013年,教育厅启动并批复了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在各级各类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我省作为全国的实验省份,我们重点要在机制创新、课堂教学应用等方面,如翻转课堂的实验,

第四、要创新运维保障机制,以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使用效率。(学校要从自我维护、区域专业维护和电信专业维护三个层面来解决)

第五、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我省从多个层面,对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建立评价考核机制,省政府将教育信息化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和年度重点工作,今年,省政府拟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到省政府对市县政府的考核中。省教育厅将教育信息化列入标准化和拨改项目的标准之中,其中的一些核心基础指标将作为年终教育公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