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20-07-06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近日,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皖教基〔2020〕9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提出“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的工作目标,并明确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印发,提出“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安徽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皖教工委〔2020〕31号)中也明确到2022年前,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有关文件精神,有效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序衔接,结合国家和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部署,省教育厅在深入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际,研究制定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多轮修改完善后按程序经专家论证会、风险评估会及委厅合法性审查通过,经省教育厅厅长办公会、省委教育工委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二、《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

《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环节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分类指导、加强统筹、完善机制的基本原则,指导各地各校找准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是坚持省级统筹、强化市县保障、学校具体实施,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实际,保障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

三是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整体设计,确保学生发展需求、选课选考、课程安排以及考试评价的内在一致。

四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实施方案》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实施方案》的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教材〔2020〕3号)文件精神,《实施方案》明确了新课程的学制和课时、课程类别、开设科目与学分、科目安排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进一步加强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的监测与管理。

一是学制和课时。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每学年分两学期。学生通过18课时的科目内容学习可获得1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

二是课程类别。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三是开设科目与学分。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四是科目安排。结合我省实际,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

五是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

五、《实施方案》的主要措施

《实施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教育教学实际和高考改革实际,提出六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是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各地要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要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地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重视劳动教育。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好选修课程,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是加强学校课程管理。要科学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安排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不得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和周课时总量。

三是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各地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课程,尊重学生的选课自主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各地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把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六是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各地要加强对学校学分认定的指导和管理,扎实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学校必须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利用全省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客观地记录学生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考试命题应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六、《实施方案》的组织保障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我省新课程新教材稳妥启动实施,《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地要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力度,科学核定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满足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求;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确保于2020年8月底前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于2021年8月底前完成其他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教科研指导力度,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好教研工作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及时配备理化生新增仪器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施设备配置、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要的经费需求;加强督导监测,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纳入对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中;加强舆论宣传,全面解读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