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德育教育典型案例
来源:芜湖市弋江区教育网
学生时代中,获得的大部分知识已如过眼云烟,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是那些饱含着深刻的爱的教育。而今,我作为三尺讲台上的一员,感受更加分明。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教育的方法可以是冬雪般严峻、凌厉的,也可以是春雨般温柔、含蓄的,却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案例描述
一大早刚踏进办公室,班长就向我报告班上的两个男生打架了!真是的!看来,今天想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我让班长将他们带到我的办公室。我详细询问才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刘某因为平时比较爱说话,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麻雀”!郭某和他在一起玩的时候,故意大声地起劲地喊他的外号。刘某制止也不听,刘某一怒之下打了郭某一拳。郭某认为又不是自己一个人喊刘某的外号,为什么光打自己?互相不服气,于是两人撕扯了起来。
案例分析
听完他们的话,我又找班长进行了调查,原来起外号的情况在班上比较普遍。我陷入了深思:同学之间互起外号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可大可小。如果有的同学感到被侮辱,自尊心受伤害,叫外号的同学却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引起打架事件的话,性质就比较严重了。这件事具有代表性,如果处理得当的话,既会将许多的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同学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深处的弊害。真是一举多得啊!好,我就进行一次透明处理吧!
案例处理
一、班会活动,亲身体验。
回到教室,我就谁有外号进行了提问。结果同学们的情绪都很激动,纷纷发言:“因为我带了眼镜,他们就叫我四眼!”“我的个子高,就说我是高粱!”……我发现好多同学的脸都憋红了,一副苦不堪言的神色,我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大致统计了一下,几乎每个人都有外号,有的还被人起了好几个!我让同桌互相记住对方的外号,然后在我喊“开始”的时候大声喊对方的外号。我发现他们都一怔,可能无法理解我的做法,最终还是遵从了命令。开始声音还比较小,渐渐地有些人被激怒了,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声嘶力竭。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拍拍手喊停。进行提问:“同学们,别人叫你的外号你的心里舒服吗?”“不舒服!”底下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谁能谈谈自己的感受?”似乎不吐不快,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你们认为始作蛹者是谁呢?”矛头一下子指到了班上的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我发现他们都悄悄地低下了头……“我们别点名,给他们说说心里话吧。”好多同学都将自己的苦恼一古脑倒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一个女生竟然哭了。那几个作错事的将头低得更下了。至此,能不能起外号、该不该喊外号的答案不言而喻。
二、就事论事,故事明理。
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还在呢。我环视了一下教室说“同学们,你们认为今天打架的两个同学谁错了?”有了刚才的讨论,部分同学认为错在丁某,大部分都认为两人都有错。听了同学们的话,我不禁微笑起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那么,我们怎么处罚他们呢?”出主意的可多了,有的让他们打扫卫生一周,有的说让老师打一下他们的手心,有的建议叫家长……这些可爱的孩子啊!
我装作愁眉苦脸的样子说“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又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不过,我知道陶行知爷爷在育人小学做校长时也碰到两个小同学为了一件小事翻了脸,在走廊里吵架的事,同学们想知道他的好办法吗?”我故意卖关子,看大家一脸的期待,才接着说:“他走过去,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们。两个学生总算扭着脖子走开了。第二天晨会上,陶校长说话了,昨天下午,看到两个同学发生了摩擦,越摩擦,火气越高,最后竟互相对骂起来了。现在,送一首小诗《骂人》给这两位同学,也给大家。接着校长就大声地朗诵了这首诗:
“你骂我,
我骂你。
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
同学们哈哈大笑,随即有一个既聪明又大胆的同学和了一首《打人》的小诗:
“你打我,
我打你,
打来打去,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
同学们发出了赞赏的笑声,校长也连声称好。从此以后,育才学校的学生中偶尔发现谁要动肝火了,旁边立即就会有人朗诵《骂人》和《打人》的诗句,这要比训斥、责怪的效果好得多,比讲大道理也奏效得多!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好不好?”“好!”“那你们能记住这两首小诗吗?”“能!”“好,我们就将这两首小诗送给今天打架的两个同学,好不好?”同学们一脸兴奋,声音异常整齐地朗诵了两首小诗。打架的两个都不好意思了。
案例反思:
这一次为什么能收到这么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原因是我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其次是及时捕捉教育的机会,再结合学生实际,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给学生留有思考启迪的余地,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恰到尺度的批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力不彰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只有“春风化雨”,才会“润物无声”。
五(5)班班主任:王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