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狼性”与“羊性”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5-07-30

“狼性”与“羊性”

安师大附中高二(13)班 诸格慧

当下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民族精神,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姜戎的“狼图腾”,就是一本探讨中华文明中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旷世奇书。

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游牧民族对狼的崇拜正渐渐从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狼的诅咒,但姜戎先生在内蒙古插队的十几年间,却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深为狼的智慧、勇敢、顽强所折服。“狼图腾”就是以主人公陈阵饲养的一只小狼为线索,讲述了额仑由草原变为沙漠,蒙古的草原狼由兴盛到被人类赶尽杀绝,而内蒙古草原上最后的马背上的勇猛民族也随风而逝的故事。陈阵亲手养大了一只狼,但骨子里向往自由的狼却宁愿勒伤自已也要挣脱铁链,因伤势过重,陈阵最后不得不亲手将它打死,成全它的灵魂。而草原上的狼也因人类的围捕和猎杀,最终再也没有回来,草原已经永远失去了它应有的强悍竞争的精神。

读罢“狼图腾”,我思索了姜戎先生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挖掘。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出身西北游牧民族,他们给华夏民族注入狼血的成分,此后,每当改朝换代,无论是秦、汉、唐、元、明,勇猛、强悍、刚强的帝王无不是游牧精神的崇拜者,但华夏先民在中原肥沃湿润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开始农耕后,过于和平、安宁的生活却一点点腐蚀他们血液里的狼性,让他们软弱下来,农耕文明的“羊性”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个民族最要不得的是这种软弱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长期在农耕的摇篮中享乐而不思进取,正是宋明理学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软弱,充满羊性的思想长期占据了一个农耕民族的大脑,所以才会有近代中国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叛卖投降。

我以为,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民族创造了中华的文明,但游牧民族和游牧精神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是农耕精神和游牧精神的融合。也许这正是草原民族信奉狼图腾的原因,狼的性格对中国人的性格应有着塑造的作用。中华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游牧”精神,那就是性格彪悍,胸襟开阔,目光远大;那就是勇敢智慧,刚毅进取,勇猛顽强。

本文发表于《大江晚报》2015.07.02点击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