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家国情怀 关注能力立意
——2018年高考语文I卷(安徽卷)作文评析
来源:大江晚报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祥云
考生走出考场 吴安亚 摄
201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继续采用了“任务驱动型写作”命题的方式,提供的材料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关注的仍然是能力立意。考生写作时没有审题障碍,涉及话题广泛,人人都有话说,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相信很多写作能力较强的考生能够写出文学性、思想性俱佳的作文。
写作平台比较宽阔
201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写作题,具体写作任务是“文章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提供的材料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视野开阔博大,强化“立德树人”的时代主旋律,将个人际遇、社会发展和家国情怀密切联系起来,既有引导“世纪宝宝”对成长历程的回顾,又有激发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和思考,便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应该说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写作平台比较宽阔,往前可以上溯至2000年,期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有灾难和挫折;往后展望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具体模板是什么?考生尽可以从现实出发展开广阔的想象或者理性的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是灵感的触发点和写作的源泉,它可以帮助考生在回味个人际遇的同时,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感受家国情怀、民族风格、时代精神,从历史的回想与未来的憧憬中,充分地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时代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和增强考生自己与“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心与心相通了,写作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牢牢围绕写作任务
考生在写作时必需牢牢围绕写作任务,紧扣所供材料进行,可以从大的方面诸如围绕中国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立意,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件事去谈,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可以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道理,因为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几个关键词“机遇”“机缘”“使命”“挑战”,其主要内容包含哪些?如何解读?这就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个人际遇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深入的思考,不过这种想象和思考又不能漫无边际、不切实际,而要围绕材料进行,这些材料从地面到太空、从现实到虚拟、从城市到乡村、从成功到挫折,诸如新农村建设、航天航空科技、精准扶贫、乡村公路、网络发展等事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家命运、民族兴旺等方面去表达,联想也好,思考也罢,都要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情真意切,联想的广泛、丰富以及思考的深入、广泛是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文章开口可以小一点,但是挖掘必须深一些,要有历史回顾、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辩证思维,能够体现考生这一代人眼界的开阔性、敏锐性和思维的深刻性、广泛度,这样的文章才会被阅读者所青睐。
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
作为高考选拔性作文,今天的考生将是未来的国家主人,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考作文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即不仅要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还要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考查考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人文情怀。换言之,高考作文实质上应该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人文性、思想性的文章,是一次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写作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篇单纯的考场作文。今年的作文应该说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设计和铺垫,设题基本上没有审题障碍,涉及的话题广泛,考生人人都有话说,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相信很多写作能力较强的考生能够写出文学性、思想性俱佳的作文。当然,考生必需要“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入思考,注意材料中“时光瓶”的提示,从而体现自己的特点与闪光点。至于文章体裁,采用书信体可能比较好一点,因为是写给未来的“18岁的一代人”,面对面交流,显得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