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新策略
来源:中安教育网
作者:合肥市黄港小学 陈经超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给校园德育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途径,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是学校德育迎接挑战的新策略。
关键词:网络时代学校德育 策略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人们重视还是漠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的特殊性为学校德育工作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网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也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充斥其中。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挤压,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网上活动隐蔽性大。网民的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性和显突的自主意识,冲击人们的责任感,则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
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学校德育重新作出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要有那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笔者将在本文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希望在促进学校德育实践方面有所裨益。
一、更新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同时,还必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现在,这种指导在美国、英国、印度、巴西等国的中小学已发展成专门的课程,课程名称为“媒介教育”,有关互联网的教育称为“网络素养教育”。
二、调整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
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网络技术的竞争,以取得对外传播信息的优势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全国校园德育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应成为学校德育传播的信息库,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主旋律”教育、“三德”教育、“三观”教育、“三讲”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教育及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情操、优秀和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和塑造人,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科学技术水平低状态下建立的德育也在向适应高科技水平的道德发展,建立科学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基因伦理等一系列革命性的伦理也将要成为新时代下道德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优化德育环境是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为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优化德育环境。
一要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有关调查发现,网吧中绝大多数人是在玩游戏、聊天、甚至在看黄色网页,不少青少年沉溺其中,网吧似乎成了游戏、色情、暴力的代名词。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发生后,舆论界展开了网吧开与关之争。有人支持,因为的确“害人不浅”,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因噎废食”。网络目前确实有不少问题,但从社会发展看,它又有着深层次的存在价值,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朱彤说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一刀切地把网吧都关掉,我们要做的是致力于淡化网络“游戏厅”的色彩,恢复它连通世界、获取信息的本来面目。因此,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吧管理,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和传播,是当务之急。
二要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的作用。采访中发现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家长占大多数,一些家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电脑,至于孩子用电脑来干什么,则全然不知,更谈不上管教和指导了。专家认为,家长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如果父母有时间能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既可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有选择地汲取网上的知识。
三要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特殊功能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据研究证明,在青少年(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接触媒介时,如果得到成人及时、正确的指导,孩子就能从媒介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许多对比研究发现,经过指导的孩子比未经过指导的孩子更有自主性,更能熟练地获得和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更经常地利用媒介解决现实问题。
四、拓展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道德知识的识见、道德规范的训练、榜样典型的诱导,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面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创新性,这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应。,那么,如何对待现如今青少年上网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呢?“变堵为疏”应该是我们正确引导网络一代的最好方式。具体做法有:
1、要加强思想上正确的教育引导。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针对部分沉迷于网络而影响了学习的现象,可以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上网与学习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也可以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或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吸引青少年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方法。还可以建立孩子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开设他们感兴趣的栏目,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此外,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在“变堵为疏”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也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书店、网上图书馆、网上学校相继出现。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的网校有200多所,其中大多数网校的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设有教师教案、备课笔记、教学重点、难点、例题分析、试题、疑难介绍等内容,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网校在栏目的设置上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和创新,有学习方法指导,难题攻擂、在线答疑、智力开发训练等普遍受欢迎栏目,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题和看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觉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其次,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心灵之家”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城市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再次,让网络成为学生创造研究的“健康舞台”
有关数据表明,美国中小利用互联网最主要的目的做研究和创造性的活动。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寻找、分析、过滤并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适当的利用,恐怕将成为他们新一代人学习和生存的本领之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新一代人的显著特征。在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推广,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我们要借此东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让孩子们学会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运用网络提供的全新手段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此外,在计算机网络领域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电脑学生网页制作的比赛,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能挖掘学生潜能,养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