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唤起,窗外晓莺啼——关于作文教学中灵感浅说
来源:芜湖教育科研网
[编者按] 2011年12月27日,中职语文学科在工业学校举行写作教学经验交流会,大组长戴建新老师率先发言,以本文的论述语言和日常交流口语,侃侃而谈,介绍“听(做)说写一体训练法”,即帮助学生把生活转化为个人内存,由内存转化为口语表达,再由口语表达斟酌为文章,给与会老师很多启发。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关于作文教学中灵感浅说
芜湖师范学校 戴建新
众所周知,作文是需要想象力的,从某意义上说,想象力是创作的灵魂。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更是为文铸章者的基本素质。而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灵感的训练。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说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想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既然灵感是作文的“首术”和“大端”,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培养它并获得它呢?
一、银瓶乍破水桨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灵感是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最敏感的邂逅,是人们的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高度的创造力,因而灵感的降临往往是横空出世、不可预期的,具有十分鲜明的突发性。它可能是由于外界的偶然因素引发,从而激发出作者巨大的创作能量。著名作家李准在《< 大河奔流>创作札记》中就是这样描写灵感的突然到来:“我在黄泛区的华西县住了三年半,收集家史不下两百家,可仍然是理丝无绪。后来到了扶沟县海岗大队,激动得几晚上没有睡觉,觉得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所积累的素材,找到了一条线,找到了一个灵魂,所有的素材都长了腿似的活了起来,而且他们自己跑着去站好他们的队。”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创作中灵感的来临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作者常常是“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但是,这时一个偶然事件,一个新的环境,一种新的媒介出现,有时甚至是睡上一觉,灵感就会突兀而至,令人惊喜至极,其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此外,灵感还具有相当明显的综合性。钱学森就曾经说过:“灵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为文作章、遣词造句,如果在灵感的引领下,就会一气呵成,有如神助。其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决没有什么天外之神前来助你,灵感的降临,是我们平日广泛地收集素材、不断地获取信息,并且对之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整理的结果,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临界点后而突然发生的综合性效应。
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同样的题材和体裁,在几近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同学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有的同学冥思苦想,思路枯涩。为什么灵感不能一视同仁地眷顾所有的人?这就涉及到了写作素养的问题。古人认为灵感的激发与来临是“感兴”与“养兴”相辅相成的过程。“感兴”是指灵感的偶然获得、无意获得、反常获得。“养兴”是指作者的长期积累、有意追求、深入思考的过程。所谓“功夫在诗外”,讲的就是作者要注重“养兴”。另外,我们还必须正视,写作素养的提高,除了注重“养兴”,还必须重视感受力的培养。常人都具有一定的感受力,并借此认知客观世界。而要写文章,就必须具有比常人更强、更大、更高、更敏锐的感受力,并由此推动你的动情力、思辨力和表达力。马克思说过,要欣赏音乐,首先要有欣赏音乐的耳朵;要欣赏美,就要有欣赏美的眼睛;要写文章,就要有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如果自己置身于生活,却对千姿百态、纷繁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如何能获得灵感?如此,“养兴”就是空中楼阁,“感兴”也决不会光顾你。只有当你在“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感受力,你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这时,灵感才会给你更多的机遇。因为此时,你已经具有了“眉下的一双别眼”,更兼“胸中的一副别才”,有了比常人对生活更强的感受力,灵感的天使自然也就会应期而至了。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灵感作为写作的机杼,如何才能获得并长抓在手为我前驱呢?我们说没有决窍,但也有办法。说“没有决窍”,是指写作灵感的获得,我们不能给学生一个咒语,象阿里巴巴似的来个“芝麻开门”,灵感就降临了。说“也有办法”,是指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养兴”,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第一,要热爱生活,广采博取,不断积累。
生活是写作灵感的第一源泉。许多文章之所以能让人或耳目一新,茅塞顿开;或令人婉尔一笑,又能品出它味;或深沉凝重,启人深思,就是因为作者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同时又注意博览群书,广集信息,所以当作者有写作意图时,灵感便会悄然而至。清人袁守定曾经说过:“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日。”只有在平时热爱生活,广采博取,大量获取直接的和间接的信息材料,并使之转化为思维中的显性意识,一旦遇到恰当时机,灵感的火花才会迸发。所以,我们认为,灵感的培养首先在于积累。
第二,要培养专注的思维品质,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
从写作角度上来说,客观存在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展现在眼前的客观存在专注度不一,所以写作素养、灵感的获得也就因人而异了。我们认为,灵感是在观察思考基础上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因而,要培养学生的丰富的灵感,就要指导学生特别注重专注思维品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的习惯。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他就获得了比常人更加敏锐的感悟能力,他就能“一粒沙里显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他就不愁灵感不来,他就能对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提炼升华,写出好文章。
第三,要善于营造情境,适时激活学生灵感潜意识。
一般说来,人们生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关注着一些人和事,但有些人仍不能手从心愿,下笔成文。这是因为,灵感的启动,对于有较高写作素养的人来说,它可谓八面玲珑,稍触即发,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初学写作者来说,它存在着一个唤醒的问题,一个启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写作素材,以及沉淀在潜意识中各种信息能够及时“燃烧”和“激发”,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精心地创设不同情境,营造不同的氛围,并使用恰当的介质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灵感的潜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捕捉灵感,进而获得驾驭灵感的能力。
总之,写作中的灵感,从本质上来讲,它是抽象的,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突然直接获得的。但由于它对于学生学习写作来说既重要又不可捉摸,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科学地认识,廓清迷雾,撩开面纱,以使我们的学生能在作文时,随时都可以唤起窗外晓莺,间关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