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犀利”团队的“辩”行记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1-12-26

辩论赛的三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四个成功的辩手背后必须有一个互助互信、乐于奉献的团队。四位辩手自始至终得到了四位老师和五位同学的倾力支持。在参赛的三天里,辩手们和团队成员,讨论辩题到深夜,咬文嚼字,说文解字;查资料、找数据、搜事例,电脑几乎没关过机;辩手们模拟实战,畅谈激辩,智囊团献策支招,奉上锦囊妙计;在这三天里,我们的团队配合得异常紧密。

第一天的晚上,抽完签已是九点。老师们最终从七位同学中选出了四位辩手,这也就意味着——三名同学落选了。然而,从大家的脸上看不到欣喜若狂或失望无奈,只有平静与坦然,只有积极与热切。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与实战演练,七位同学同样活跃,同样认真,没有谁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或懈怠。四位辩手李远致、纪楚廷、笔者、谢铭琪讨论观点、分配任务时,落选的三位同学也忙开了:汪一樑帮我们计时、查找立论的漏洞;圣良萍帮我们记录老师提出的意见,查资料,核数据;丁浩帅和我们一起分析辩题,确定立论方向,推敲论证的严密性。宾馆走廊上,静悄悄无一人走过;窗外,轰隆轰隆的火车呼啸而过;对面的房间里,方思燚、金枫正为社团活动展示的PPT忙得焦头烂额。这一天的晚上,辩手或智囊团,没有一个人在十二点前入睡。为了让辩手们得到休息,智囊团的三位同学更是彻夜未眠,为我们查阅资料到凌晨。

拿着厚厚的资料,四位辩手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动,斗志满满地参加了第二天的首场辩论赛。我和李远致同学还获得了第一场辩论赛的“最佳辩手”称号,成功晋级。然而,在第二天的抽签中,我们抽到的是正方,但是,正方的观点:“诚信行为主要靠自律”是我们打心眼里就不认同的。听到抽签结果的那一刹那,我们不敢想象自己将会是怎样的被动。笔者觉得,勉强想出的每一个观点都能被自己轻而易举地驳倒。虽然老师鼓励我们说:“辩手的立场不代表个人观点”,但是,做到这句话谈何容易!方思燚同学叹了口气,说:“我来帮你‘洗脑’吧,但能不能成功转变观点只能靠你自己。”

躺在床上,笔者的内心仍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幸好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在近一个小时的通话中,笔者渐渐地理清了思路。原来,笔者心中一直有一个错误观点:将“律”等同于“他”,而将“自”与“律”对立开来。正是这一观念,误导了笔者对于题目的理解。拨开迷雾之后,新的观点,新的认识,新的解读逐渐形成了。辩题中的每个词,每个字都得到了堪称完美的诠释,笔者心中的片面理解被纠正了,对题目的成见打消了。笔者终于完全“倒戈”,坚定地站在正方的立场上了!

由于之前,笔者的团队对反方辩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我们对于反方辩友可能的立论点、提出的问题、举出的例子、作出的反驳都了如指掌,并想出了应对的策略。身为四辩的笔者写总结陈词时,灵感喷薄而出,如滔滔江水奔流到海一泻千里,只恨笔头不够快,跟不上湍急的思路。凌晨1:35,笔者趁着灵感又写下了自由辩论的问题提纲。此时,笔者脑中有两个“吕家和”在辩论——“吕家和X”一言,“吕家和Y”一语,而“吕家和Z”,只负责“记录”下其中最尖锐、最犀利、最精彩的问题。搁笔,已近两点。

辩论赛的48分钟可谓“浮云”,一晃而过,自由辩论时,只见,笔者袖子一捋,蓄势待发,那“饱含进攻之势”的发言定格为笔者人生中的精彩一刻。最后4分钟的总结陈词,赢得了辩论赛主席“完美的陈词”的评价、评委“耳目一新”的点评和马鞍山二中李校长“厉害的四辩”的称赞……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笔者认为,再犀利的团队,再精彩的辩论,再优秀的成绩,大家都要学会放下,带着一颗平常心返回校园,而不是继续沉醉在闪光灯和掌声之中。不过,此生,有如此一场倾尽心血、酣畅淋漓的辩论,快矣,足矣!以演讲之口才,辩论之思维,演绎精彩,“辩”行名校,我们的团队,不虚此行!

校园小记者 吕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