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充满好奇感与探索欲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6-09-06

充满好奇感与探索欲

作者:清华大学 徐威

安徽师大附中2015届毕业生

转瞬之间,从安师大附中来到清华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而今回首,一年前自己对崭新大学生活充满好奇感与探索欲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初入清华园,这座百年学府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大”字。正因其大,这里成了一个自行车王国,离了自行车几乎寸步难行;也正因其大,我们的军训得以在校内进行,保证了优质的住宿和饮食条件;同样是因其大,这所学校注重体育的传统得以继续发扬,让清华有了“五道口体校”的别称。

说到体育,就不得不提学校东大操场边立着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话。几十年来,正是这句话激励着几代清华人在钻研学术的同时不忘增强体质,以更长时间更高效地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也是这句话激励着在操场上体育课的我们不惧困难,挑战自己。大一上学期的体育课,我“幸运”地被分入了五公里长跑组,曾经在附中运动会上“被迫”跑三千米时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我听闻这个消息时有如五雷轰顶一般,顿感体育课将成为我每周一次的固定噩梦。不过,在上完第一堂课(也就是跑完第一次五公里)后,发现只要调整好呼吸,跑下五公里其实也并不是特别困难。一个学期后,五公里长跑对我来说已如家常便饭。而在大一下学期,自己更养成了每天夜跑六公里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清华的体育精神还表现在包含了定向越野、夜里零点出发的二十公里徒步拉练的毫无水分的严格军训中,体现在一年多次的校园马拉松赛中,体现在选择丰富的甚至包括板球、毽球、轮滑、滑冰、射击的体育课程中……总之,在清华的最初一年里,自己就已被深深打上了“五道口体校”的烙印,并将带着这个烙印走向未来。

大学大学,除了一个“大”,还得有一个“学”字。课堂内,学术大师们充满干货而又不失趣味的精彩讲授让一向不喜课上学习的我也被深深吸引。如晋军老师讲授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清华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及阶层分析和泰坦尼克号上的社会学等都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又如彭凯平老师和喻丰老师讲授的心理学概论课程更是干货与笑点齐飞,让一大波同学被心理学圈粉。而在课堂外,清华拥有的十几个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图书馆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佳的条件。有近百年历史的逸夫馆和老馆处处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让我常常产生一种穿越感;今年刚投入使用的北馆则大量采用玻璃墙体,自习累了抬头四顾,便能看到蓝天白云和美丽的清华园;而我最常去的人文社科图书馆则极具现代感,在线选座和预约座位功能帮我免去了找座位之苦。现在想来,自己这一年的学习状态还真是有点对不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作为顶级学府,清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各个身怀绝技,常常让我惊为天人。睡我对床的A君,高中时是人大附中的学生会主席,演讲和辩论水平超群;隔壁寝室的B君,作为高中时的理科生,对历史和地理的熟知让我一个资深文科生和历史爱好者羞愧难当,我曾经对着世界地图随口念城市名问他这座城市的位置,此君竟对答如流;在隔壁寝室的C君,琴棋书画诗酒茶,样样精通,生活极为精致……面对这些大神级人物,自己最初常感到些许自卑,不过接触得久了以后,发现大家每个人都有其普通的一面,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便很快重拾了自信,并且从对这些同学优秀一面的学习中得到了很大的长进。

一年的时间里,学校的优良传统、优越的学习条件、学识渊博的老师以及优秀的同学们让我受益匪浅,成长颇多。而在附中的三年学习生活给我带来的学习能力和生活态度上的影响则在这里继续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进步的潜力和动力。附中和清华的学习生活,是我现有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两笔,也会在未来成为我的骄傲和自豪所在。感谢附中,感谢清华。

本文发表于《大江晚报》2016.09.03点击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