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李三军】新课程背景下有关初中历史作业问题的探讨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1-10-10

新课程背景下有关初中历史作业问题的探讨

李三军

(市级论文评选二等奖)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初中历史作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对初中历史作业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笔者以期对初中历史作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作业问题 课程标准 创新

2001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幕。十年来,教改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历史课程改革更是如此。它进一步确立了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新课标得以制定,教材多样化方针开始得以落实;历史课改有力地促进了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历史课堂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历史教学研究活泼,出现了一批理论成果,推动着历史课改的深入发展。[①]尽管如此,课改是个不断向前推进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求,把历史课改推向前进。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历史课堂在发生可喜变化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中学历史作业问题非常突出,对历史作业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作业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巨大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一、初中历史作业出现的问题

1、要不要做历史作业,是个问题。

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因此,历史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在一段时期或某些地方,历史学科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又或中考时历史学科开卷考试,历史学科在中考中不占主体地位,所以一些师生竟产生“要不要做历史作业”的疑问,历史作业长期得不到重视。

2、传统的作业模式仍在延续,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

课改背景下教学其它环节生气勃勃,而历史作业仍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严重抑制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挫伤学生做历史作业的积极性和降低了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传统历史作业主要有以下弊端:①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填空、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②作业提出的单向性。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③作业内容的机械性。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业往往就是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④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历史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主张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互相合作,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 ⑤作业评价的绝对性。传统历史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而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非对即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②]

因此,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历史作业当然缺乏有效性,与新课改的精神也格格不入。

3、矫枉过正,历史作业设计求异不求实,历史作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值得怀疑。

与前两种情况相反,一些老师为了打破传统历史作业的“死板”,体现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主体性,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便刻意追求历史作业的奇异,忽视了学生原有基础和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对学生作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也难有评判的客观统一标准,这样只能让历史作业流于形式,结果只能沦为无效作业,达不到布置历史作业的本质目的。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老师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比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和改革开放后开辟的沿海开放城市有什么异同?姑且不论这种比较的现实意义几何,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太难了,因为“改革开放”的内容还没学到。

二、初中历史作业问题的归因

以上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当前初中历史作业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影响深远且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新课程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完善和被普遍接受还需要过程。

具体来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太强让历史学科在初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对他们而言,历史作业再好也是“狗尾续貂”。学生学习功利性强,是因为他们对包括历史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以中考为导向的。对学生来说,对中考分数有用的学科才是重要的,作业才会认真去做。

此外,新课改的推行需要过程,让所有教育工作者拥有新课改理念并贯彻执行这种理念需要一个过程,让全社会都理解支持新课改则需要更长时间。很显然,十年教改让万千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历史课堂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历史教学研究出现了一批理论成果。但课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虽然在历史教学的几乎各个环节都涌现出研究成果,但有的环节研究还不充分,特别对历史作业的研究是欠缺的和不系统的。这就导致了初中历史作业的研究相对滞后,历史作业的设计布置不能与时俱进。

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有满腔课改热情的历史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不免陷入迷茫和无序,达不到历史作业应体现的课改效果。

三、解决作业问题的出路

1、历史作业设计首先得有一个标准——课程标准。

历史作业要具有合理性、有效性就必须反映课改精神,合乎课程标准。这是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③]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围绕课程标准而展开的,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作业除了要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需要考虑的是多元化的目标,即“三维目标”。合理有效的历史作业,势必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而设计的。

2、历史作业设计要实现由“死板”到“鲜活”的转变。

鉴于传统历史作业的弊端,好的历史作业要做到符合课标要求、反映课改精神,它本身应具有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差异性和思维性等,这是初中生自觉完成作业的动力。

这就要求:①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性的作业。以前做练习册上的作业题或课后的训练题,现在主张超越课本,结合历史教材、综合各学科知识,设计一些实践型的作业。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及社会调查等。②让完全独立自主完成的作业转变为自主完成与合作完成并举的作业。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③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多层次和自主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需要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表达形式、完成作业的时间。④变封闭性的作业为开放性的作业。以往的历史作业的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封闭以及作业设计主体的封闭。新型的历史日常作业应当具有开放性特点,如能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鼓励学生成为日常历史作业的开发者。[④]

3、历史作业的设计要符合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

在初中生的思维中,逻辑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来支持。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上老师呈现一段关于科举制的文言文,然后让同学们结合当今考试制度,谈谈对古代科举制的认识。很显然,这样的作业对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

过难的家庭作业,学生不能完成,会使他们出现挫败感。太易的家庭作业,学生不需要智力付出就能轻易完成,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完成后体验不到成功感和因成功带来的满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4、历史作业设计要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反映课改精神的历史作业固然需要“鲜活”,但历史作业要有可操控性。我在上七年级第一课《祖国的远古人类》时,要求学生如果有条件可以去离此地不远的“繁昌人字洞”古人类遗址区参观,或在网上看一部有关远古人类生活的纪录片,下周历史课谈谈你们的感想。如果硬性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得去参观遗址,显然是不现实的,这项作业就没有可操控性和适用性了。

此外,历史作业设计和布置时还要考虑到与其它学科作业的关系。对中学生来说,学习一盘棋,要学的科目有很多,如果历史作业经常占用孩子过多的课外时间,势必让历史作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孩子的整体发展。

四、历史作业的类型和创新做法探索

好的历史作业设计能较好的反映“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关联的。当教师设计历史作业时可能是有侧重点的,比如这项作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史实记忆的,还是培养学生查找历史资料能力的,抑或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按照上述标准,我们不妨把历史作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识记忆型

例如,自编历史歌谣,巩固所学知识。《马关条约》学完后,如何有效记忆其内容呢。有同学的作业这样写:“《马关条约》割三岛,赔款二亿还嫌少;苏杭沙重又通商,日本口岸开工厂。”[⑤]

2、能力方法型

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编写历史习题,学生必须要通读教材,学会分析、抽象归纳课本知识,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全面的驾驭和理解课文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实践型

例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对已掌握的历史资料做基本处理,并能够编写历史故事。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加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从而理解长征的精神。[⑥]

4、情感价值型

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时,要求学生了解歌曲《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并学会歌唱,能更好地了解本课的背景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5、综合型

例如,编历史手抄报、撰写历史小论文、绘制图表等等,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这些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翻阅大量背景材料搜集、思考、加工有效信息,并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动脑、动手加以完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而且锻炼和展现了学生在绘画、写作等方面的才华。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初中历史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历史教师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设计,让历史作业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满乐趣,就能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就能使学生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


[①]参考: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②]参考:周文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10年第10期

[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④]参考:林丽霞《初中历史作业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广州教育研究》2008年439期

[⑤]王刚《初中历史作业的新尝试》,《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年第10期

[⑥]参考:李满存《初中历史作业改革的实践》,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training.teacher.com.cn/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chuzhong/lishi/jgsy/33L50803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