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中提高,反思中成长——我的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
柯群帆
2004年11月31日下午,我接到学校通知,要求我在12月2日上午开设一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听课的是来芜湖学习考察的淮北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老师。我没有过多犹豫,很快决定上第八课第二框《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一、理念先行,突出新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我仔细阅读教科书内容,认真学习了《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形成了教学设计构思。整个教学流程分作四个板块,“众说纷纭话诱惑”、“畅所欲言辩利弊”、“文韬武略拒诱惑”、“反思质疑促成长”,设计中特别突出了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三大特色,即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学生文化、解决生活冲突和学会自觉反思。
在学生面临的多种不良诱惑中,我选择最典型、最切合他们实际的上网、玩游戏问题,作为教学的切人点,将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进课堂,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与课堂学习,通过正确解读“身在其中”的“学生文化”,在同伴教育、榜样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建构新的知识,并触类旁通。内容选好了’怎样实施教学呢?我改编了一则网络新闻,将它设计成一段F1ash短剧,制作成课件进行播放,向学生展示其中涉及的道德冲突,即看到网吧开展的“带人上网自己免费”的优惠活动,每一个同学都会面诂“是自己付钱上网呢还是拉同学、朋友上网而自己享受免费呢”的选择,从而在这样的冲突情境中,引发道德判断,生成道德认知和情感,通过思考、讨论、辩论,分清是非,把握正确的道德尺度。这样通过精选学生文化,巧设道德冲突,相继进人第一板块“众说纷纭话诱惑”和第二板块“畅所欲言辩利弊”的教学环节,第三板块“文韬武略拒诱惑”侧重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相互交流拒绝不良诱惑的经验,共同探讨更适合自己的更有效的拒绝方法,第四板块“反思质疑促成长”主要通过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本课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反思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从而提升质疑释疑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的环节和小的细节基本安排就绪后,我开始动手制作课件,因为在设计中着重突出学生的活动,所以对课件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在导人部分制作一个小Flash短剧,然后用Authorware制作一些文本性资料,配上生动活泼、清新明快的边框,选用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播放,以满足七年级学生的视觉享受,适合他们的心理要求。
二、同伴互助,充分合作,充实完善教学设计
12月1日下午第二节课,我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借班进行了试讲,播放Flash时发现因为制作仓促没有为短剧配音,怎么弥补这一缺憾呢?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根据动画猜测故事内容,即席编剧,引出包含在普遍性的“学生文化”中的道德冲突,从而引发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没有按要求预习第一框内容,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于是简单介绍和分析了第一框内容“身边的诱惑”,从领奖台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一直讲到邪教的诱惑,然后才进入第二框内容的学习,即不良诱惑能不能战胜,运用什么方法战胜?其间学生热情很高,兴致很浓,活动时间比较长,结果第三板块的内容尚未结束,下课铃声就响起了。我很沮丧,多么失败的一节课啊!
听课的老师们围了过来,他们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设想很好,但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为存在着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性质,是哪种类型的?是新授课还是活动课?若是新授课,教学内容是一框还是两框?重点在哪?若是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这当中实际又牵涉到师生作用、重点设置、难点突破、时间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学生现场辩论的主题究竟是青少年上网的利弊,还是玩网络游戏的利弊?如果限定辩论内容,则辩论会更具体、深人,更有针对性。以上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可以保留原有四个板块的教学设计,突破教科书的局限,整合两个框题的内容,以“战胜网络游戏诱惑的方法”为重点和难点,采用活动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关于师生参与方面,老师们指出,学生表现得非常投人,热情活跃,而教师则表情严肃,不够专注,缺少及时必要的点评,似乎游离于课堂之外。诸如此类,老师们直言不讳,从课的性质、内容、结构到时间把握、表情神态、课件制作,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老师们都非常中肯地给我善意的提醒、具体的建议和热情的鼓励。
12月1日晚,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方案,完善了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修改了多媒体课件,使得理念更先进,主题更突出,特色更鲜明。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记者采访活动。对于Flash短剧的分析,试讲时是由教师一步步引导逐渐深入进行的,能不能将这一学生生活中的冲突情境,交由学生自己分析?我反复斟酌,选取了“记者”采访这一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点是教师的“退居二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谦虚的倾听者。为了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我设计了许多别具匠心、富有特色的表扬语,以供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言时选用,适时地给予信息反馈,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情感需要。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洞悉学生学习需要和教科书的“学本”性质基础上,我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科学性之后,我特别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独特个性。
三、转变角色,突出主体,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12月2日上午第二节课,我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开始从容不迫地教学。首先,教师以自己面临的不良诱惑切人教学,通过设置心理铺垫,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意识到不良诱惑的普遍性,从而敞开心扉,从议论别人到谈论自己,毫无顾忌地参与“实话实说谈诱惑”的教学。在这一板块的小记者采访中,当我为自告奋勇的小记者配带“校园小记者”胸牌后,他们似乎很快转变角色,纷纷把自己比作“焦点访谈”、“社会调查”的卧底记者,对学生在网吧上网这种较为普遍的“学生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个个很有策略、很有深度的问题。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有的自封网吧老板,有的自命为文化部门的领导,有的扮演网迷同学或一般学生,个个主动接受采访,面无惧色,诚恳坦率,分析颇有见地,令人钦佩。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进行全面分析,效果远比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更深入,更透彻。之后,我及时面向全体,进行了活动点评,又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小记者进行表扬,说他们当中将来说不定就产生象华莱士、吴小莉这样的著名记者。
接着,通过展示漫画《上网前后》的父子冲突,引出“畅所欲言辨利弊”的分组对抗辩论活动。辩论中正反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旁征博引,据理力争,经过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产生,真是非常精彩。到了因时间关系不得不结束辩论时,双方都意犹未尽,老师只好安慰他们下课之后可以继续辩个面红耳赤。通过辩论,自然而然过渡到“文韬武略拒诱惑”这一板块。究竟是利于大弊还是弊大于利,不在于网络、游戏本身,而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抓住了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刀柄,还是握住了它的刀刃。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共有三个小环节。其一是交流我们的做法,其二是借鉴他人的经验,其三是提供有价值的咨询。首先学生交流摆脱不良诱惑的好的做法,如:请求父母帮助、制定计划、自我警示、联想后果、理智控制、避开诱因等,利用同伴教育,帮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抵制不良诱惑,促进他们健康、安全地成长。接着派出小记者,邀请人生经验更加丰富的听课老师参与课堂教学,介绍战胜不良诱惑的经验,为大家指点人生的迷津。课上,听课的老师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低沉地诉说他曾经怎样面临金钱诱惑,怎样进行自我控制,并最终依靠智慧识破诡计,战胜不良诱惑的经历。悠悠的诉说中,学生们认识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学到了新的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然后是现炒现卖,开办一个拒绝不良诱惑咨询室,为有困惑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活动。在咨询活动中学以致用,并结合本校、本班实际一一同总结出更具针对性的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争取更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最后,大家都来静心思考,反思本节课的最大收获及其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的影响,寻找没搞清楚的问题,质疑本课所学,发现新的问题,在反思质疑中鼓励思维的创造性,促进知识的内化,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一个个或咄咄逼人、或婉转迂回的问题,一位位面无惧色、敢于发问的小记者,一名名踊跃参与、据理力争的辩手,一份份深入思考后的独到见解都引来阵阵惊叹和声声赞美,听课教师的积极配合、热情参与和精彩发言更赢来了学生们长时间的掌声。我终于听到了学生心底深处的自信和智慧生长拔节的声音,体会到了那种只有教师才能体会到的难以言传的幸福。
四、共同研讨,自我反思,与课改共成长
12月2日下午,芜湖市教研员、我校政治老师和来自淮北的同行们一起进行了座谈,老师们齐声喝彩,连说受益很多,夸我把课上活了,特别是贯穿全课的新课改理念、富有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燃烧的激情给人留有深刻印象。在交流中我反思教学,指出了本节课的一个败笔,就是在学生活动高潮时,我的教学思路竟有点跟着学生走了,一度曾词不达意,没有迅速收拢话题。但有的老师认为恰恰相反,说这正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表现出对学生自主参与和学生思想的尊重,表现出对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环节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能抓住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等等。
座谈会后,我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反思,我将本课教学的成功归于“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并形成了一篇以它为题的教学论文。对于本课的不足之处,我也进行了认真地反省,并进一步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比如能否在播放F1ash时暂停一下,制造一个悬念,调查学生的行为倾向性呢,然而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才使学生完全放心,真实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呢?无疑简单的举手方式不足为信,而用网络调查方式相对可靠。而且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更能深入体会其中的道德冲突,为后面的质疑探究打下基础。那么该课设计改成网络教学设计是不是更好呢?我立即着手对原设计进行改头换面,增加了网络活动、网络小调查、网上发帖交流、浏览网上相关信息等,象原设计中的记者采访、现场辩论、听课教师参与等也可以变成网上问题交流,但用现场进行的方式更能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所以仍然予以保留。实际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呢?还有待实践,有待进一步的研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