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融古今 立德树人重素养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评析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任新英
纵观2020年的全国I卷语文试题,可谓“守正创新融古今,立德树人重素养”。整套试卷特色鲜明,命题依据高考评价体系,契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实现考查学生“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全覆盖。
一、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现时代特色,兼顾外国文化
(一)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关照当今社会。全国Ⅰ卷试题选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分值共112分,占比75%,契合《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提出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论述类文本材料选自《“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文言文阅读取材《宋史· 苏轼传》。苏轼历来是以一个“乐天派”(林语堂语)出现在国人面前的,他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楷模,也是当代立德树人的榜样,新时期需要我们从古人身上汲取优秀的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人生历练的勇气;古诗是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诗中“裘美”是指诗人的挚友皮日休,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观照了当前疫情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名篇名句默写考查了《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经典篇目;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语言文字运用则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篆刻”艺术的语段,涉及词语运用、病句的辨析和表达连贯,通过这一语段的文字,也让考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篆刻”艺术;写作选材来自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的历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思考成语“管鲍之交”的深层含义,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观照现实,汲取精神力量。
(二)体现时代特色,贴近现实生活。本次语文试题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巧妙融入试题。其中与当代时事和社会民生相关的内容分值18分,占比15%。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本次考试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反应我国的“新基建”和抗击疫情的关联性,以此体现国家发展与时代的紧密结合;第21题压缩语段,结合中国航天日的活动,分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反应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除此以外,将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引入试题,例如第20题,考查的是有关有氧运动的相关知识,却反映出对民生的关注。
(三)兼顾国外文化,开阔视野。《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理解多样文化。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2020年全国Ⅰ卷中与外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分值15分,占比10%。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通过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表现年轻人对于运动和生活的热爱。了解和赏析国外多元文化,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兼容并蓄,更好地理解与发扬中华文化。
二、考查关键能力,注重核心素养
2020年全国Ⅰ卷试卷结构与2019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2020年现有高考评价体系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对上述能力的考查不是单一地体现在某一道试题中,而是在多个题目中交叉呈现。
(一)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集中体现在第16题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中,三道题考查了《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经典篇目。文言文阅读第10、11题有体现,语言文字运用也有体现。全国Ⅰ卷试题第17题考查词语的运用,18题考查病句的辨析,19题考查标点符号中破折号的运用,而且观照原来课本《雷雨》所学内容。第20题、21题考查与2019年保持一致,依然是补写语句、压缩语段。
(二)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集中地体现在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第1题考查学生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难度适中,需要学生能准确筛选组合文段信息;第2题考查学生对于文段论证手法分析;第3题侧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上述3题都属于常规考察,整体难度不大,但需要仔细筛选,认真比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题、5题针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设置都是寻找不正确的一项,考查的依然是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只不过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学生的信息排查和比对核实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6题,分析判断“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需要立足文本,注意摘取组合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三)考查鉴赏评价、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第7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理解以及手法的理解,并与学生已学过的《老人与海》有对比认知;第8题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难度适中;第9题考查情节作用及其效果,只是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引入题目,稍有难度。
文言文阅读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12题)和文言翻译(13题)等内容,阅读难度适中,该类考查项近年来变化不大。古诗《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第14题如能抓住题目,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奉和”“见寄”“次韵”便不难选出答案。第15题赏析诗歌的情感,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应充分理解诗歌并结合注释结合诗中关键词句进行解答。
(四)能够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能力的当属写作,而写作也是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综合载体。今年的作文材料避开了热点时事,选择了传统文化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人对于人才的重视、识人用人的智慧以及做人的胸怀和眼界等,都是本次作文的亮点和可挖掘的地方,而观照当今,便有利于审视自我,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每当高考之际,各种猜题、押题的消息满天飞,导致很多考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写作不知所措。其实,高考作文从来都是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为依据,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落实。
总之,全国语文Ⅰ卷试题既关注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测评。试题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根本任务,将考查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民生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彰显出鲜明的素质教育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