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

德育导师工作浅谈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3-11-14

德育导师工作浅谈

来源:安徽教育宣传网

浙江省杭州市彭埠第一小学

几乎每个班级里都会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强,自控能力差,争强好胜,攻击性强。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可造之材,我校“绿色成长”德育导师工作应运而生。它是由学生与班主任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对子,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加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导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技巧运用到德育实践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个别辅导,共同商量、制定、执行行为矫正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使教师不断深入学习、反思,更新教育理念。“绿色成长”德育导师作为一种新型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工作在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

一、让沟通唤醒沉睡的心灵

(一)沟通的前提——理解、尊重、真诚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质量,要和学生做好沟通工作,要具备三个重要的前提:理解、尊重、真诚。要真正理解孩子,需要德育导师放弃自己对这些问题孩子原有的偏见和主观判断。要叩开这些孩子的心扉,需要德育导师用孩子们的眼睛来观察,用孩子们的心灵来感受,以一颗全无偏见的心来尊重他们,珍视他们的价值潜能,要深信每个孩子都有改变自己的美好愿望,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孩子,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德育导师要蹲下身来,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真诚地分享,让孩子感受到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二)沟通的技巧——倾听,让我们的心更近

倾听也是德育导师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就等于是尊重他、认可他,给他向你讲述的信心与勇气。面对班级里一些不善于表达,性格胆小被动,缺乏自信的孩子,更要注意沟通的技巧,以平等的心态接纳孩子,以专注神情倾听孩子的心声,参与和体验这些孩子的心理感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填平师生间的心理鸿沟。

(三)沟通的催化剂——用微笑来感动每个孩子

微笑就是鼓励,就是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就是一剂催化剂。老师的微笑让学生倍感亲切。一个好的德育导师,总能用微笑叩开孩子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让师生的沟通更加和谐。记得一个口吃的孩子在日记里这么记到:“我很害怕发言,因为怕别人说我说话结巴,可是老师总是用眼神鼓励我,当看见老师的微笑,我似乎什么都不怕了……”微笑还是一种宽容,面对班级里屡犯错误的孩子,严厉的训斥似乎起不了什么作用,那不妨试试微笑,有时它会胜过千言万语。

二、借集体力量调适行为的偏差

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一个强有力的班级,本身就有巨大的教育功能。集体的习惯的形成可以促使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习惯形成。德育导师要利用集体的合力,教会这些行为有偏差的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变他律为自律,调适行为的偏差,从而达到自主管理。让他们在班集体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一)在集体中学会学习

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体学生的思想行为,对这些行为有偏差的孩子的原有的学习态度、方式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久熏幽兰人自香”,在好的学风的熏陶下,这些孩子会有失败感和孤立感,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他原有的学习态度、方式。

(二)在集体中学会做人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可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本身就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具有一种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因此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对这些行为存在偏差的孩子是多么重要,让正确的班级舆论对这些孩子产生压力,从而约束他们的言行。如果一个集体中的孩子都能感到他们是属于一个整体,那么这个集体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往往能督促他们自省、自律,这种力量比教师、家长个人教育力量大得多。

(三)在集体中学会交往

进入小学,孩子的伙伴意识增强,已经逐渐重视自己在班集体里的地位,想成为孩子王,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态度和看法来结交伙伴,并形成小团体,并努力在小团体中树立自己的权威。于是,他们处处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同伴的重视与认可。然而,由于他们的学习不出众,无法使同伴信服,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重视,所以他们往往会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笔者在班级展开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清益友和损友,明白真正的朋友不以身份、地位来区分的,真正的友情是拒绝功利、拒绝归属,它是真诚相待的,正确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交友之道。

(四)在集体中学会合作

新课程教育趋势研究表明,学会合作是新一代的必备行为特征。教育学生要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养成善于交流合作的品质。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皮亚杰等通过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每个成员都会最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体验到合作的神奇力量。可见合作可以加速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在家校合作中形成教育的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最直接、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然而,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往往会形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分别给孩子灌输不同的思想,这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要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德育导师的家访工作很重要。在家访中了解家长的困惑,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

记得第一次去问题学生小黄家家访,他母亲不停地诉说这个孩子的种种劣迹,她觉得生了这样一个儿子,是她的不幸,她最害怕的事就是去开家长会,每次都会让她无地自容。而他的父亲更干脆,他说:“老师,他要是闯祸、作业不做,你只管打,我们不会介意。”他父母的这种野蛮的棍棒教育,让笔者大为吃惊,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于是,笔者抓住契机,一旦小黄有所进步或取得成功,就去家访。在一次次聊天沟通中,笔者将一些家庭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家校联系本、电话、家长会等方式不断与家长沟通,努力使教育内容和方法达成一致。一段时间下来,他家长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动不动就打小黄了,也不再害怕开家长会了,还常常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

四、在悦纳自己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同时还是不成熟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所以对这些学生要充满信心,让学生接纳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身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塑造一个成功的自我。

实践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无数期待体验,像小黄这样的孩子,比谁都期待成功。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期待体验的过程,都是形成对自己改变期望和对自己不断肯定的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班主任更应该了解重视他们的期待体验,使每个成功的体验都成为不断激励他们进步的动力。成功的体验可以促使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可以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充满信心,从而调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争取更大、更多的成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追求成功的良性心理机制。(原载《安徽教育》2008.9)